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2024-06-056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精选9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篇1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è)                 序幕(xǔ)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护卫(wè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c.古典   易帜   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报道学校或班级举行的运动会。

  3.要求

  (1)字数在300左右;

  (2)通过几个场景的描写体现班集体的凝聚力;

  (3)进行适当的描写;

  (4)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

  二、c;

  三、1.过去的事情,历史的遗迹。

  2.结束、完结。

  四、

  (一)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二)1.迅速组织考生,夜以继日,进行复习。

  2.欣喜若狂,奋笔疾书,飘然而去。

  3.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百分之五优良。

  4.言之成理则对。

  五、略。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篇2

  广东遂溪县大成中学 陈周连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 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 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 ,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大成中学 陈周连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3〉主体

  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

  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ân yìng)瞩目(zhû mù) 展拓(zhân tuò)冉冉升起(rân rân )凝重(níng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北大自主考试出新招

  作者邮箱:

  [1]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四、生字词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精选9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篇1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