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2024-06-052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精选14篇)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1

  展出巴金的图像

  师:这帐图画上的老人就是巴金,大家对巴金有所了解吗?

  生1:巴金代表作是《家》.

  生2:巴金好像活了一百多岁。

  师: 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巴金是位世纪老人,他一生历经沧桑。在文章中他不仅饱受磨难,也经历了一场心灵风暴,他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志进这篇《小狗包弟》,感受巴金,体会“中国良心”的称号。

  昨天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

  我们首先来回顾下这篇文章,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学生快速回顾全文

  生:作者曾经养过一只小狗包弟,在文章期间怕惹祸上身把小狗送走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想问问包弟是只怎样的狗?

  生1:可爱,充满灵性。

  师:非常的可爱,伶俐的一只小狗,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一下?

  生2:从它的行为动作可见它很爱主人。

  师:对,包弟很喜欢主人,那么主人对它呢?喜欢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一只伶俐可爱的小狗,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生(齐):被送上解剖台。

  师: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伶俐可爱,颇受人们喜爱的小狗包弟最终却被送上解剖台的悲惨故事。

  那么读过这个故事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个感受可以对文章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做具体感受,也可以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感受。

  生1:作者非常喜爱这只小狗,对把小狗送走这一事非常愧疚。在文章前面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和妻子非常疼爱这只狗。

  生2:纵观全文这篇文章,语言句子很朴实,作者正是用这种很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描写出了人和动物的感情。最后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了文章,从人和动物的感情上升到人和人的感情。通过这篇文章对当时的人们表达一种情感,希望人们活得真实。

  师:很好,首先从写法上分析,巴金是朴实中见真情,接着讲出由狗到人到人的一种升华。还有没有?

  生3: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狗对人是真诚的,忠实的,但是人却随时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抛弃狗,看出人的无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人的无情,我们后面会对此做尽一步的分析

  生4: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怀念。

  师:大家刚刚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很多同学也谈了自身的感触,有的同学从写法上分析,有的同学从人性上分析,都说的非常好。

  那么对这篇文章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惑呢?读起来有什么障碍,不太懂的地方?

  生1:第十段,最后一句话“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也变成了包弟?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受解剖,解剖自己是为了什么?

  生2:第一段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若仅仅为了引出下文,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即可,为何要用这么一大段文字呢?

  师:不明白除了包弟外为何还要讲另一只小狗的故事,还有没有?

  生3:为什么那些小孩要打要杀小狗?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为何在那时最应该喜爱小动物的孩子却要杀小

  狗,这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中才会产生的特殊现象。

  生4: 为何巴金一听到小狗叫就会胆战心惊?

  师:喔,为何小狗一叫巴金一家就会恐慌,这样一只小狗怎么会成为人们沉重的负担?

  师:同学们刚刚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初谈时也有些疑惑,现在老师将我们师生的疑惑结合起来,大家看主要是不是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要些问题我们会在下面逐步解决。

  1、小狗为何会让一家人胆战心惊?

  2、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在文章中找,文章中有没有答案。

  具体看看在文中的哪几段。

  生:文章第七段中写到“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就害怕”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小狗一叫我就害怕?文章有没有直接写到。

  生1:第八段,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状态。

  师:什么叫做“半靠边”状态。

  生:已经被剥夺工作权利。

  师:巴金已经被波及自身,证明他自己已经很危险了,有可能自身不保了。

  生2:包弟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师:自己处境很危险了,包弟又可能会把红卫兵引来。那么巴金是不是自愿把包弟送走的?

  生:不是

  师:我们可以看出巴金送走包弟绝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文革的压力。那么文革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会让作者一家这么恐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只小狗的故事,也就是文章的第一段,请同学们齐读艺术家遭遇,边读边圈出其中的动词。

  生:读。

  师:这些描写中用了哪些动词?

  生:揪,说,批,计,打,拖。

  师:这些动词,让你觉得文革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1:从侧面揭示文革的恐怖,文革给人产带来不安定的生活。

  生2:可怕,暴力的社会。对人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生3:没有法制,如果真的有罪应被送到公安局,而非被一群人胡乱打斗,还拖着他游街示众,没有尊严,没有法制。

  师:将人像物品一样拖着游街示众,人的脸面,尊严不再。其中有一个字“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证据,想说什么就是什么。

  师:没有证据,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屈打成招。什么是文革,这就是文革。

  文革是这样的恐怖,但是又和这只小狗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齐看看包弟的来历,它是一只什么种,有什么经历。

  生:是日本种的。

  生:曾经有过一个瑞典主人。

  师:这样的经历有没有可能成为作者里通外国的罪证?

  生:有。

  师: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一只小狗为何会把巴金一家弄得这么胆战心惊了吧!

  生:纷纷点头。

  师:刚刚有位同学问第一段在文章除了引子还有何作用。我们现在分析过了一起来解答它。

  生:还有介绍背景之用。

  师;归纳得很好,我们再看看第一段的小狗在全世界人都抛弃艺术家时,抛弃艺术家没有?

  生:没有,对艺术家不离不弃,以死追随。

  师:可后面巴金对包弟呢?

  生;一有危险马上抛弃。

  师:狗对人不离不弃,人却抛弃了狗,这是……

  生:对比。

  师:很好,所以第一段除了引子、介绍背景还有狗对人,人对狗之间的对比作用。这位同学明白第一段的作用没?

  生:点头。

  师: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一个问题。

  “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我们刚刚分析了文革是那样一个政治高压恐怖的时代,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或原谅巴金送走包弟的行为。

  生:能。

  师:我想如果巴金自己也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他就会这么写。“亲爱的包弟啊!我虽然对你爱之深,但谁叫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年代,你即是“抄四旧”的对象又有“里通外国”的嫌疑,我只能把你送走,我对你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这样我的良心才安宁。”巴金是不是这么写?

  生:不是。

  师;不是,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怎么写?

  师:齐读。

  师:那么“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好,同学们刚刚讨论得很热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巴金解剖自己到底解剖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解剖自己?

  生:解剖小狗是解决它的身体,而解剖自己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因为巴金把小狗送走感到内疚,惭愧,感到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小狗,所以解剖自己思想,在责备自己。

  师:很好,责备自己,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因为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巴金无奈的把无辜的小狗送走解剖,因此忏悔,受到良心谴责,在解剖自己良心。

  师:这位同学说过巴金解剖自己良心,巴金在解剖自己良心解剖出什么?解决出自己良心有什么问题,什么弱点。

  生:回想起小狗连连作指,摇头摆尾的样子,对主人忠诚,但人不是这样人为了利益可以抛弃最爱的东西。

  师:人性不是这样,文章有没有直接话语。

  生:读“为了想保全自己抛弃心爱的小狗”。

  师:因为想保护自己而抛弃别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生:自私。

  生:文章第一段。小狗来救艺术家,因为救他而死,现在巴金为了保全自己,却将感情深厚的小狗送上解剖桌,小狗对自己忠诚,但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所以巴金到很羞耻。

  师:这位同学说到巴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我们看一下,第一段中小狗保护了艺术家没?

  生:没有

  师:虽然小狗没有保住艺术家,但是小狗抚慰了他,对他不离不弃,当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抛弃了艺术家,只有小狗在他身边。我们再来看看巴金,他有没有作出保护小狗的行动?

  生:没有

  师:巴金没有任何保护小狗的举动,在只是有可能有危险的时候就马上送走了小狗。

  狗为了人可以奋不顾身,可是人一旦可能有危险就舍弃了小狗,作为巴金他确实应该感到羞耻!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巴金觉得自己懦弱,他在十年文革中逆来顺爱。

  师:什么叫逆来顺爱?

  生:忍受一切不公平,没有任何反抗。

  师:通过自己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金解剖什么,他在解剖自己的人性。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到底巴金人性上有什么弱点呢?

  生1:自私、无情。

  生2:逆来顺受

  生3:害怕惹祸上身,怯懦。

  师:文章写到这里即给我们讲了一个小狗包弟的故事,又通过这个故事控诉了整个社会,同时又从自身找原因,解剖了自己人性上的弱点的弱点。就是刚刚大家说的:自私, 怯懦,软弱,不能担当。通常来说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那么本文后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诵文章第十一段。边读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你能不能在十一段内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本段写的景物的特点。

  师:咱们同学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

  生:(推荐)读。

  师:读得很漂亮,不光普通话很标准。这位女同学在读的时候还特意把声音压得很低沉,可见准确的把握住了这里巴金的哀痛、低沉的情感。我们看看这段话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生:衰败,残破。

  师:这位同学用低沉的声音读出了这种衰败,残破的沉痛感。

  很棒,特别是最后一句。

  我们接着看,在这段中找到了这个概括景物特点的词吗?

  生:是“梦”

  师:为什么

  生:作者开头写了十三主要五个月过去后我们仍然住在这个房子里,接着写了现在的景和曾经的景的对比,体现一种物是人非,自己在这里看着物是人非的景仿佛做了一场大梦一般。

  师:这位同学刚刚说了物是人非,我们看看人是非了,物是不是还是。

  生:摇头,也以不是曾经的物了。

  师:物也已经不是原物了,人也已非,所以这里我觉得应是物人两非。

  再回到刚刚的题目上,其他同学也觉得“梦”字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生:我觉得不能,梦概括的不是景物的特点,不符合题目。

  师: 很好,梦更多是从巴金的情感态度,而我们题目主要看看这文章的景色。还有没有同学有答案的

  生:满园的创伤。

  师:作者在这里构建了一幅满园的创伤是不是仅仅为了写景?还有没有所指?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描绘这片情景,更多突显自己的心情,除了对自己夫人的思念外,更多的是对送过包弟的忏悔,因为最后一句说,满园的创伤保我的心又给的在油锅熬煎。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不应该是种煎熬,他更多的是忏悔,而且十一段中指写的景是一种衰败毫无生机,失去希望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找到了十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不禁觉得奇怪。

  为何看到这“满园的创伤”“我的心仿佛放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呢?这句话有个“又”字,又有哪种含义。

  生:再一次。

  师:那么他前面因为什么熬煎过呢?

  生:送走包弟。

  师:小狗的惨死使我的心熬煎过了,这里为什么“满园的创伤”的我的心又熬煎呢?

  生 思考中

  师:刚刚有位同学着重强调了“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这里可以看出文革中巴金的生活态度都是怎样的?

  生:逆来顺受

  师:这种逆来顺受造成的惨剧是不是只有包弟这一件。

  生:不是,还有他的妻子。

  师:除了包弟,还有他的妻子,可能还有更多,我们所有的人是不是只有巴金有这样的人性弱点。

  生:不是

  师:我们这些普通人,因为人性弱点在潜意识间就变成了恶势的推手和帮凶,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巴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所以他说我的心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而且这种熬煎不会终结,只有怎样才能不熬煎呢?

  生:一件件反思,一件件总结

  师:给我十年苦又作生活作总结,去还有心灵负债, 这样就形成了作者后期非常有名的《随梦录》。

  师: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过错面前有的人选择掩示,有的人选择忘却。而巴金选择的忏悔自我,解剖自己,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呢?当你犯错时,你选择的是什么?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反省中才能回归良善,迫惩完善,否则就会冷漠,麻木,巴金通过一篇小狗包弟忏悔自我,呼唤良知,所以他无愧为二十一世纪中的良心。

  无鬼为XX年感支中国十大人物。

  接下来我想涌同学们再次感受巴金的伟大,一起谈谈他的颁奖词。

  生:读。

  师: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这篇小狗包弟,一同感受了巴金的伟大。也让我领略到了同学们的风采。谢谢大家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2

  《小狗包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除《记念刘和珍君》外其他三篇课文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课本,而《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二、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三、说学法

  1、 学习本文,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一是从小狗包弟的角度,看看在作者笔下,包弟的遭遇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二是从作者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单纯地写小狗包弟吗?借包弟的遭遇表达怎样的主旨?

  2、 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课后还可以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走近巴金。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说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从而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教师课前把搜集的有关*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课文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

  其次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成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导入语设计:(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后让学生交流再打开课件与学生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由此转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是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 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 阅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 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二) 情感把握

  1.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 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 究文旨、品味语言

  探究、讨论、交流:

  1、 包弟讨人喜欢,作者却不得不将它送走,为什么?

  2、 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

  3、 “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4、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

  5、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如何理解?

  6、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明确总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得出作者这发之心底的语言,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第三环节“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

  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周随笔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

  强调: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一)、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

  (二)、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受到了教育。总之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我的感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勤于学习与反思,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那么,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3

  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 刘世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指导学生探究阅读,使学生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的勇气与度量,感悟人格、人性与道德,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习借鉴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本文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

  【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周日访问调查

  1、访问身边2~3名70岁左右的文革中的“走资派”,了解文革动乱中的人际关系情况,并做好访谈录。

  2、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整理并积累关于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二、课堂操作

  1、小组快速检查交流访问和积累的情况:(3分钟)

  ⑴ 文革动乱时人们的心态及人际关系;

  ⑵ 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2、教师导入学生自主探究:(7分钟)

  同学们,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处世方法。《小狗包弟》写的就是巴金在十年动乱那样一个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事件。通过访问,你们对本文的时代背景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请你们带着访问后的感受去自主探索。请快速阅读(训练速读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把下列问题在文中找出来:

  ⑴ 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将语段或语句划出并认真体味);

  ⑵ 找出作者过渡的语句并体会其妙处(圈点勾画,简要点评);

  ⑶ 找出描写的小狗(尤其是包弟)讨人喜爱(令人感动)的地方和令人悲伤的地方,并仔细体味;

  ⑷ 找出写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变化的地方并体会其心理变化过程;

  ⑸ 找出作者悲伤自责的语句并认真思考。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并记录掌握。)

  3、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读了巴金反映文革动乱时人们心态的《小狗包弟》,大家的感受和发现肯定是各不相同的,各有认识深刻的地方和发现的问题。现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首先探究你们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探究老师提供的问题:

  ⑴ 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主要结合第一段讨论)

  ⑵ 从包弟的讨人喜爱到它被送上解剖桌,你是怎样认识的?(要做客观的、全面的、设身处地的分析)

  ⑶ 巴金送走包弟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这个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

  ⑷ 你对巴金所受的“熬煎”是怎样的认识的?

  4、思考领悟:本文写作的基调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如此确定?

  5、品味鉴赏:本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6、班级交流:(20分钟)

  ⑴ 整体把握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① 找1~2名学生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及本文主题思想,教师指导其怎样抓关键问题、怎样口头语言表述。

  ② 教师点拨指导阅读表达技巧。

  ⑵ 现在请同学们交流合作探究的结果,每组一名代表,选一个认为本组探究得最有深度的问题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看他们的表述有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值得商榷,然后发表不同意见。要求语言尽量简洁,逻辑尽量严密。前面小组代表谈过的讨论过的问题,后面小组代表不再重复,实在有问题放在课后。(举手抢答确定小组代表发言顺序或按题序由各小组举手抢答)

  各组代表交流;学生插话后,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以讨论插话的形式给以点拨明确,重点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点拨要点如下:

  ① 关于特定环境的“狗性”和“人性”问题:

  a、狗在普通动物中最讲情义,这种动物的本性是忠诚于主人,护“主”,俗语有“忠实走狗”;它不见利忘义,也不明哲保身。它的反面典型是什么?(狼)“白眼狼”,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即可为证。

  b、人,高级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分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说自私的本性就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文革中到处是非颠倒,人情殆尽,世态炎凉。(当然也有不畏强暴、舍己为人、情义为重的)写文革,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文革之罪恶!

  ② 关于写包弟的讨人喜欢与被送上解剖桌的问题:

  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动乱?巴金及其家人亲戚想保敢保吗?敢保能保得住吗?他没保且送出去了,说明什么?(人性弱点)该不该送?(策略)狗都活不下去说明什么问题?(衬托社会现实的黑暗)

  ③ 关于巴金的“轻松”与“沉重”:

  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沉重: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

  这个心理变化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首先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然后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淫威。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

  ④ 关于巴金为什么受“熬煎”:

  失去的永远失去了,而对黑暗,作者不能奋笔揭露痛击,自己还要承受无辜的良心谴责,社会缺少人性,自己人格受辱,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不感到是受熬煎呢?因为作者所受的是漫长的精神伤害。

  ⑤ 思考与领悟:本文的写作基调:

  作者在文革中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作为本应备受全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作者要控诉那个时代,怎样控拆?

  作者没有选择痛斥、揭露、声讨、批判、鞭挞等等,而是选择了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的忏悔。这一基调的确立,这种自我解剖比其他方式更有震憾心灵的力量,是自我反省,呼唤良知,呼唤人性的最深刻的范例。

  ⑥ 感受与鉴赏:

  a、思想价值:

  a、呼唤民主,反对专制;

  b、呼唤人性,鞭挞邪恶;

  c、呼唤文明, 揭露愚昧。

  b、艺术手法:

  a、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文革。

  b、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c、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d、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e、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7、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4分钟)

  ⑴ 认识了一个畸形时代,人性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情况。

  ⑵ 明白了作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的时代意义。

  8、感受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勇气与度量。

  9、借鉴了本文语言艺术与构思技巧。

  10、借鉴与创新:(课后作业)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憾。你们访问过祖辈过去的事情,你们也目睹过今天发生的事情,你肯定或感动过、或气愤过、或思考过,那么从中你发现过什么深刻的东西?借鉴本文,把你的感受,你的发现在课后写出来吧。

  创新思维训练要求:一个小组合作若选择同一材料同一话题时必须做到:都要变换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力求新的发现,选择最佳角度表现;尽量不用同一种文体去表达;各小组材料、话题尽量避免重复,力求开辟新领域。

  (注:安排组内、组间交流,选出优秀作品班内交流。)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4

  【学习内容】

  【学习要点】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学习设想】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材内容上不完。人教社的编辑们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本学期每个单元删减了一篇课文。即使如此,教师们依旧感到觉得课时不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固然有教材内容方面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理念方面的主观原因。教材是一个完成的系统,教材编写者不可能再删减课文,那样就会破坏教材整体性。

  其实,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与其费力不讨好的试图把所有课文逐课细讲,不如每个单元重点细讲一篇,给学生做示范,其余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把内容或写法相近的两篇放到一节课上来讲,重点分析它们的共性。

  【学习过程】

  知人论世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xx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学习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作揖(yī)处(chù)分血泊(pō)弹冠(guān)相庆

  b.浩(hào)劫叱(chì)骂教诲(huǐ)绿草如茵(yīn)

  c.拍摄(niè)租赁(lìn)解剖(fōu)罄(qìng)竹难书

  d.修葺(qì)舔舐(shì)内讧(hòng)怙恶不悛(q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撕破 厮打 具乐部 具体而微

  b.题纲 提携 孵化器 腐化侵蚀

  c.煎熬 剪裁 葡萄藤 腾云驾雾

  d.赋予 付与 暴发户 山洪爆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后,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何况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受群众欢迎。

  b.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的。

  c.杂志社邀请了部分师生代表参加座谈,对如何将刊物办得更好听取了师生们的意见。

  d.新形势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要么故步自封,要么被淘汰。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种这树的时候,你才五岁。”母亲感叹地说:“一晃你都三十多岁了,树也这么高大,粗壮了。”

  b.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c.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d.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XX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必须指出,目前中校学生复习资料的泛滥成灾,不仅使教学走上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b.挫败感、自卑感、失落感,对于这些不良的心理,只有通过很强的心理调节才能战胜它。

  c.歌星、影星多是靓女俊男,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

  d.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培养人才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人才哟内搞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极大的影响。

  c.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

  点击课堂

  1.文章开始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全文表达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共三次出现了“您的小狗怎样?”的问话,这三次问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

  3.“文革”结束后,作者写到院子里的“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4.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呈现怎样的变化?

  5.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课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一九六三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一九六二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2.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3.作家为何要突出写小狗包弟的可爱之处呢?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到日本朋友由起女士对小狗包弟的关心和怀念?

  课文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1小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精选14篇)《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1  展出巴金的图像  师:这帐图画上的老人就是巴金,大家对巴金有所了解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