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2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2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4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集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提问]
通过观察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活动2【讲授】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
(1)中毒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2)防治措施
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多媒体展示]
燃烧的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活动3【活动】提问
[提问]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板书]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2CO2
活动4【活动】讨论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活动5【讲授】碳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活动6【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活动7【活动】板书
[板书]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投影]实验装置图
活动8【活动】思考讨论
1、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2、为什么停止反应后,先熄灭加热的酒精灯,直到冷却后再停止通入CO?
3、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活动9【活动】小结
1、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2、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
3、未反应完的尾气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处理,避免散逸到大气中,而污染环境。也可循环利用作燃料,也可收集起来。
活动10【活动】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活动11【讲授】小结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一氧化碳气体验纯;
3、点燃装置最后边的酒精灯;
4、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5、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6、反应完毕,先撤灯,后撤气,再熄灭后边的酒精灯。
[注意]在点燃或加热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必须先验纯。
活动12【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A 、比空气的大B、比空气的小C、与空气的相等D、无法判断
2、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人说,一闻到煤气气味就赶快将煤炉搬到室外去.
2、有人说,只要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
三、思考题
(1)怎样除去CO中的CO2?
(2)怎样除去CO2中的CO?
活动13【讲授】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中毒原因
(2)防治措施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集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提问]
通过观察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活动2【讲授】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
(1)中毒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2)防治措施
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多媒体展示]
燃烧的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活动3【活动】提问
[提问]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板书]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2CO2
活动4【活动】讨论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活动5【讲授】碳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活动6【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活动7【活动】板书
[板书]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投影]实验装置图
活动8【活动】思考讨论
1、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2、为什么停止反应后,先熄灭加热的酒精灯,直到冷却后再停止通入CO?
3、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活动9【活动】小结
1、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2、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
3、未反应完的尾气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处理,避免散逸到大气中,而污染环境。也可循环利用作燃料,也可收集起来。
活动10【活动】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活动11【讲授】小结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一氧化碳气体验纯;
3、点燃装置最后边的酒精灯;
4、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5、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6、反应完毕,先撤灯,后撤气,再熄灭后边的酒精灯。
[注意]在点燃或加热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必须先验纯。
活动12【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A 、比空气的大B、比空气的小C、与空气的相等D、无法判断
2、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人说,一闻到煤气气味就赶快将煤炉搬到室外去.
2、有人说,只要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
三、思考题
(1)怎样除去CO中的CO2?
(2)怎样除去CO2中的CO?
活动13【讲授】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中毒原因
(2)防治措施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Tags:课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篇2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