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电脑演示)数字娃娃0—9在一起时发生的一段小故事。
师:你对刚才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10的认识,并板书。
二、互动学习,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1、教师出示课件(不同民族的小朋友10名,天空中10个彩色气球)。
指导学生先看图后提问:“小朋友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彩色气球?”
学生回答“都是10个”后,教师提问“刚才你是怎样数的?”
讨论交流,得: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等。
2、出示小棒数数。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一起数一数。”学生计数后,教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提问;你认为把10根小棒捆起来有什么作用?
3、师:刚才的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根小棒可以用数10来表示,你认为10还可以表示什么?谁能用10说一句话呢?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10个手指……)
(二)、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课件出示尺子,演示从0到10逐渐出现的过程。
师:看到现在这把尺子,请你说说0到10各个数的位置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
2、用人民币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出示一张10元纸币和一堆硬币(9枚)。问学生:“这张纸币和这堆硬币,你选什么?为什么”?板书:9<10 10>9
再添上一枚硬币,你选什么?为什么?
□<10这题中,□里可填哪些数?谁能一口气说出来?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哪些数小于10?
(三)、10的组成
1、教师出示两个笔筒和10支铅笔。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10支铅笔放到两个笔筒里,你认为老师会怎么放?根据学生的叙述板演10的组成。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全班学生齐读10的组成。
2、师:10的组成有那么多,你有什么办法把它记住?
引导学生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死记,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3、拍手游戏:教师先拍,学生接着拍,合起来10下。(先和一个小朋友练,再一起练。)
(四)、10的写法
1、师:刚才我们已经和10交了朋友,你会写10吗?说说应该怎样写10?
2、电脑演示: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练习。写在书65页,写后抽部分学生的作业 进行演示评价。
三、综合训练,发展能力。
1、数橘子。出示一个橘子,学生猜里面有几瓣?再剥开验证,分开来数。(用实物投影仪演示这个过程)
2、数棋子。出示叠在一起的10个棋子,学生数。出示8个,放在10的旁边,说说怎样数最快。
3、请11个同学上来,每人拿一张卡片:0—10,高举头上。先打乱顺序。
师:哪位同学指挥他们排队?为什么这样排?还可以怎样排?
请学生把卡片藏身后,按个子高低排列。请排第一个的同学举起卡片,大家说出这个数和几组成10,并回忆谁拿着这个号码?找到好朋友,两个小朋友握握手,回到课桌。依次类推。
四、课堂回顾,知识整理。
师:这堂课,老师感到很高兴,不知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29页、第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主自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在探索研究活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有关0加减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玻璃珠,杯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0)
猜数游戏
师在杯子里放玻璃珠,小朋友,猜一猜,杯子里放了几颗?看谁猜得最准确。最后一次杯子里没有放玻璃珠,猜的颗数用0来表示。
二、新授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0更多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1、0表示没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9的猴子吃桃图。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的的桃子,它会做什么呢?(同桌互说)
师:盘子里有两个桃子,用几来表示?(用2)吃了一个桃子,剩下几个,用数字几来表示?(用1)又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用0)“0”表示什么?(没有)
师: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0来表
示、(板书:没有)
(2)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遇到没有的时候会用0来表示的例子。2、0表示起点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0是不是只能表示没有?(出示
直尺图)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我们发现0写在哪儿?
它表示什么?
师:是呀,这里的0表示起点,到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以0作为起点进行测量。
(2)让学生举一些0表示起点的例子。
3、学生举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0”。
(三)“0”的写法
1、师: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
2、师指导写法,边示范边讲笔顺要点,学生书空。
3、指导后,学生练写。
4、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
(四)教学有关“0”的计算
1、课件出示P29青蛙图
师:你们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池塘里第一块荷叶上有4只青蛙,第二块荷叶上没有青蛙,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你会列式吗?板书列式:4+0=4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列式0+4=4)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式子,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4+0=4和0+4=4的算式中可以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得原来的那个数。让学生举一些以上这样的例子。
2、课件出示:荷叶上有4只青蛙,后来4只青蛙都跳走了。(让学生说说图意)
师:荷叶上有4只青蛙,后来4只青蛙都跳走了,还剩多少只青蛙?
你会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0
3、练习:列式计算。
老师手上有2支铅笔,送给一位小朋友2支铅笔,老师手上还有几支铅笔?让学生根据这情景列出式子。
2-2=0(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
4、让学生计算。
5-5=
师: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三道式子,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两个同样多的数相减,都得0。5、想一想5-0=
师:5减0表示什么意思?(就是从5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说5个东西一个也没有减去,还是5个东西,所以5减0等于5。)问:谁会算?
5-0=5(板书)
小结: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来的那个数。6、指导学生看书。
7、师生共同小结说说学到什么知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关:把下面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教科书P30第2题。)
指名演示,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教科书P30第3、4小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04+4=04-4=05-0=5
没有0+4=42-2=0起点5-5=0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0及其书写,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铺垫孕伏
(1)引出学过的几个数(0~9)。
(2)猜一猜。
①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②能与O做邻居的又是谁?
③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
数字故事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课件:广场主题图。
仔细观察,广场上都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3)学生交流怎样数的方法。
(4)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10只白鸽。
(5)动手摆:请小朋友拿10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的图案最好看。
(6)找一找身边的10,并用一句话来说。
2.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课件出示计数器。
播放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
师:一共有几颗珠子?这10颗珠子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2)课件出示尺子图,演示从0到10逐渐出现的过程。
学生观察。让学生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3)出示教材59页点子图。
学生数数蓝色点子的个数,并完成比大小的填空。
3.理解基数和序数意义
玩玩“排队”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9张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l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
听老师的口令,第一第一请挥挥手,第八第八摇摇头、第三第三学羊叫、第七第七跳一跳、10个同学全蹲下,第9第9站起来,第10第10站起来。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4.教学10的书写。
老师强调:写10要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右边写0。
在第60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三、巩固练习
教材62页练习十三的第1、2题。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2种意义(0表示没有、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熟悉0-5的.数序
2、知道0和1—5各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3、通会正确、规范地书写0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能够用1—5各数来表示事物的个数。那么当事物没有时,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老师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
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
出示空盘子,问:用几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0”可以表示什么?现在我们又知道“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教学习“0”的书写。
(1)小朋友,你们觉得“0”像什么?
(2)怎样才能写好“0”呢?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3)学生二人一组学“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课后习题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六、课堂小结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教材24页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3、引导学生在认识、感受10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感,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思想。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计数器、学具盒、智慧星、录音带、0——9的头饰
设计思想: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诱导立美
师:瞧!0——9这几个数字娃娃来了。
(9个带着头饰的小朋友一起在欢快的音乐中跳圆圈舞,音乐停了开始表演)9最大,自从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学娃娃了,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很伤心,于是悄悄地走掉了,1 也随之走掉了。不一会儿,1牵着0又回来了,它对9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了!”9听了非常吃惊,这时,别的数字都齐声说:“团结就是力量大!”9羞愧地低不了头。
师:1说得话对吗?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出示课题)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看图数数
师出示挂图,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争先恐后地数出共有10个小朋友,教师让学生上台作现场数数演示,其它学生对此作评价,师鼓励不同的数数方法。
2、实物操作
师:请小朋友们从学具盒中拿出10朵小红花,在小组内一边数一边摆,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对摆得好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
3、拓展应用
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汇报。对说得好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
4、教学数序和大小
(1)出示计数器。师先拨9个,再拨1个,问:“一共拨了几个珠子?10个珠子是怎么得来的?”
(2)要求小朋友们拿出直尺,试着把直尺上的数读给同桌听,然后说说有几种不同的读法。检查学生顺读、反读的情况。
(3)再看尺子,找到“0”和“10”,看“6”离谁更近些?它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你能把0到10 从小到大读一遍吗?从大到小呢?同桌互数,师巡视检查后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5、写10比赛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 吧!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它。
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再举行写10 比赛,并把好的贴在“展览地”里。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游戏:火车钻山洞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老师奖励你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
游戏方法:在小组中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当作山洞,其它小朋友做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0、1、2、3、4、5、6、7、8、9、10”或“10、9、8、7、6、5、4、3、2、1、0”。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等说对了再走。
2、操作:捆小棒
师:我们走过山洞就来到了小辣椒的家里,辣椒哥哥想让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然后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让小朋友举起“一捆”说:10个一就是一个十。
3、游戏:采果子
师:辣椒哥哥的屋后是一片果园,山楂和香蕉都成熟了,等着大家去采呢!请小朋友们先数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 个2个地数,5个5 个地数比较快)说对了,就摘了水果送给你的好朋友尝一尝吧!
四、课堂小结,整体立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玩游戏,吃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我是你的也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就是小朋友的好朋友!”
方案评点:
本节课,教师力图通过愉快的情境启发学生初步认识10,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并且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充分展示美的风采,发挥美的效应,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以56个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画面导入,通过数出少数民族的小朋友有9个,又跑来一个汉族的小朋友,自然引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如我有10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一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捆小棒、比大小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设计了智慧星等,对思考、操作、书写、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