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识字1教学设计

2024-06-053

识字1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识字1教学设计 篇1

  蒋建英 唐敏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课前准备

  1.学生用识字卡。

  2.教师用识字卡。

  3.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地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这个字的哪部分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自读课文

  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a.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有节奏,像诗一样,很美)

  b.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a.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b.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c.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d.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e.朗读全文。

  3.积累。

  a.记背本课谚语。

  b.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附:谚语

  十雾九晴。(这里的雾指的是辐射雾,即日落后由于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一种雾)

  雨过天青。(天空纯蓝,往往出现在雨后,比较纯净而显青)

  天上星星跳,风雨就来到。(因星光闪耀往往反映出大气不稳定)

  东虹日头西虹雨。(天气系统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虹在东面说明阴雨天气移过此地,该地天晴;反之,虹在西面预示坏天气移来。虹是“日照雨”的产物,即内紫外红光弧)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天黄一般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尘埃较多,预示将要下雨)

  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千里。(由于朝晚霞的色彩鲜艳程度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水汽多时,呈暗红;水汽少时,呈青白)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晕指的是由卷层云而形成的晕圈)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意思是说,当早上出现有棉絮状的高积云时,往往预示着将有雷雨天气的降临)

识字1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

  一撇,横折钩,小巳藏里头。

  草上花含苞,水边鱼吐泡。

  有食吃个饱,有火放花炮。

  ——打一字

  (二)学习本课生字

  1、演示“包”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包”字蕴含的意义。

  2、让学生给“包”找朋友(组词).

  3、自主学习“苞、饱、泡、炮”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借助偏旁,读懂字义。

  (3)归纳形声字构字规律“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意”

  (4)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花苞、水泡、火炮、饱满都含有“包裹”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声旁“包”表音又表意的特点。并把自己认识的字词写到图片中。

  4、巩固练习

  加一加:火+包=足+包=水+包=

  换一换:跑-火=抱-艹=胞-饣=

  (三)朗读韵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读一读。

  3、背诵韵文。

  (四)描红,边描边说笔顺,按正确的笔顺写字。

  (五)拓展练习

  有手能搂,有足便能。

  月来成同,雨来下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3、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感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初步感知“包”表音又表意的特点。

  4、感受汉字之美之神奇,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使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反思

  关于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本人在本课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带有偏旁的卡片、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一幅情境图、一首儿歌。本人依据人认识事物“浪漫-精确-综合”的规律,让学生先在一定的有意义的语言背景下认识字类,再对需要教学的字词进行重点教学,然后,再设法将之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对于由基本字“包”构成的这组形声字,本人编撰了如下语段:“一撇横折钩,小巳藏里头。草上花含苞,水边鱼吐泡。有食吃个饱,有火放花炮。”这段话将字形结构中因含有同一个母体字(包)而形似的一组字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语境,简化了儿童识记汉字字形的心理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求同与辩形求异加深对字形、字义的理解、掌握。。

  2、变“教符号”为“教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它凝聚了先人的灵感和智慧。编者将“苞饱泡炮”选入教材,是因为“包”在这几个字中具有兼表音义的功能。本人深刻把握了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变“教符号”为“教文化”,使学生知晓汉字的来龙去脉,知晓汉字背后的信息,让学生在新奇、兴奋、快乐和崇拜中学习汉字,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使汉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汉字“生动形象”。

  如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采用了“加一加、火字加包字组合成炮啊;换一换、跑字换个火字旁变成炮等等”的游戏让学生来练一练,写一写。这样使他们更感兴趣学习汉字并加深了对这组形声字的印象。

  在这个课例中,本人充分展示了汉字独特的魅力。在孩子们的眼里,汉字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小小的世界。他们猜谜语、做游戏,在语境中认识字,在实践中运用字,学得兴趣盎然。他们在识记汉字的同时,感受到了祖国文字一笔一划的合理和绝妙,更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和深远。

识字1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七。这课一部分是看图识字,然后读一首诗,再识几个字,先请小朋友自己看图识字,怎么学呢?

  1、看着拼音把字音读准了。

  2、特别要对照图,看看哪些图能帮助你们记住字形,哪些图能帮助你理解字的意思呢?

  好,就请你们把书翻到84页,自己来学。

  【上课开始教给学生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己初步感知“字形——图——意思”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做好伏笔。】

  二、学习字词:

  (一)教学“亭”、“停”。

  小朋友,你们刚才自己学了,学会了吗?

  亭:

  1、出示“亭”字

  2、谁学会了这个字?谁来读准它的音?

  3、你是怎么记准字形的呢?

  4、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

  5、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

  6、一起读准它的音

  停:

  1、演示课件。

  2、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3、出示“停”字。

  4、这个字我们以前记过,有了字形,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5、平时,我们离开了图,一看到“亭”字旁边有个单人旁就知道停就是一个人走到亭子边,停下来不走了。“停”的意思就是——?

  6、除了“停下来、停住”,停还可以用在哪儿啊?

  【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扩展。】

  比较:

  1、出示:“亭”和“停”。

  2、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却各不相同。

  (1)指亭。读,什么亭?

  (2)加个单人旁呢?

  (二)教学“鸟”和“鸣”

  鸟:

  1、看,树林里还有小鸟呢!

  2、出示:“鸟”。

  3、“鸟”是个熟字,你们看,“鸟”的字形多像只小鸟啊。我们一看到“鸟”这个字,就能联想到小鸟的样子。

  【通过看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字形和事物样子之间的联系即一看到字形就能想到那个事物的样子。】

  鸣:

  1、“鸣”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谁学会了,谁能读准音,说出它的意思呢?

  2、边演示边说,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是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多有趣啊。读准它的音。

  4、我们常常把“公鸡叫”说成“公鸡打鸣”,就是这个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鸣开始是指鸟叫,后来鸟、昆虫叫都称为鸣。

  (三)教学“闻”。

  1、你们注意了,有个小朋友听到小鸟叫得这么好听,他怎么样了?仔细看看。(演示动画)

  2、出示“闻”字。

  3、谁能读准它的音,说出它的意思?

  4、打开门,干什么呢?(用耳朵听)这就是闻。

  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不仅读准字音,还说出它的意思。

  5、“闻”这个字很好记,听的时候要用什么?所以门字框里有个耳。

  6、一起读准这个字。

  7、闻就是听的意思。想想平时闻字还在什么地方用到呢?

  8、“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你们听过吗,是什么意思呀?(闻就是?见呢?那百闻不如一见呢?)

  【有意识的给学生一个词汇,长期坚持给学生的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面,我来说字的意思,请你来找这个字。

  9、(1)人来小亭边,不走了,是哪个字?

  (2)打开门,用耳朵听是什么字?

  (3)小鸟张着嘴叫呢?

  (四)比较总结

  1、边说边打开实物投影。

  刚才小朋友自己看图识字,学得不错。自己看图就把这几个字学会了。有的字要借助图来记准字形,有的要借助图来知道字的意思。

  2、看看,今天学的这几个字,哪几个字的字形就像这个东西的样子的,哪几个字是一看到字形就能知道它的意思的?请小朋友好好想想,小组内还可以讨论讨论。

  3、(1)“亭子”的“亭”和“鸟”是一类,一看到字形,我们就能想到它的样子。这样的字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停住”的“停”、“闻”、“鸣”是一类,看到字形,就能想到它的意思。我们还学过哪些字是这一类呢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光学会这几个字,还掌握了这种学字方法。

  【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类字分类的归律,还让学生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的字库进行分类。渗透经常给头脑中词语进行梳理、归类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一首诗,怎么学呢?

  三、学习诗文。

  1、静音。

  2、请小朋友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小诗的意思。

  3、取消静音。

  4、谁来读给大家听?

  5、(1)“人来…侧耳听”。

  点击:侧耳。

  读准这个词的音。“侧耳听”你们都懂吧,什么意思呢?做个动作看看。

  2、他为什么要侧着耳朵,那么认真,用心地在听呢?

  a、什么原因呢?

  b、是啊,林子太深了,树林里有那么多的树,长得很茂密,小鸟在林子的深处呢。(点击:深)

  3、所以是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

  (1)读准这个字“但”。

  (2)你知道这首诗中“但”的意思吗?在字典中,但有这两种解释:a、只;b、可是。在这儿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但就是“只”的意思。

  【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学习。查了字典,得出几种解释,到底用哪种?要让学生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4、这首诗把我们带到幽静、美妙的环境中,能读好它吗?请你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读读。之后各小组推选一名读得好的小朋友。

  (1)个人读、小组读。

  (2)请2名学生读,2名学生评价。

  (3)集体读。

  5、我们试试背背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词。指导写字。

  (一)字音。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去掉拼音读。

  3、出示生字,检查读。

  (二)字形。

  耳:

  1、帮助记住“耳”的笔顺。描红。

  2、指导写“耳”:短横向上仰一点,两竖平行写得要直一些,短横收笔在中心。长横左低右高,收笔靠近横中线。

  范写。学生写。

  闻

  1、记闻的笔顺。描红。

  2、指导写闻:门字框竖要直,横要翘,折要直,钩落地,耳字不能写得满,长横不要连着门子框,要留缝隙。

识字1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本课由五句谚语组成,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谚语,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学习重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识字、写字。

  【学习重难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四、自读课文

  五、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读文,并理解。

  【学习重难点】理解谚语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⑴ 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⑵ 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⑴ 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试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⑵ 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⑶ 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⑷ 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⑸ 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识字1教学设计 篇5

  【教材说明】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制作“果子树”和“生字果子”。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看,它是谁呢?(出示图片)对!它就是我们喜欢的宠物小精灵──机灵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

  2、大家真热情!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多角星,用来奖励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合作最好的同学。你们想得到多角星吗?那么先过老师这一关。

  3、课下,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成语,那谁愿意把你的积累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呢?(指名说7、8个)

  4、嗯!你们真了不起,都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了!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的是由成语组成的《识字4》。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读中识字

  1、相信大家现在都迫不急待要和成语朋友见面了。那就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识字4》。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该怎么办呢?(指名说方法)

  2、好!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和生字交朋友,来读成语吧!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3、你们都会读了吗?会读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准确。(同桌互读)

  4、(出示成语原文)刚才老师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我把三组成语从书中请了出来,有谁想单独来读成语呢?(指名三人分组读)那么我们可要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5、听了朗读,你想给谁评一评呢?(指名评价,师奖励多角星)

  6、还有要试试的吗?(指名三人分组读)

  7、你们读得也很棒!老师看到大家都想读成语,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成语吧!(齐读)

  8、(出示“我会认”生字)这会儿,生字的小伙伴回家了,只剩下淘气的生字朋友了。看,它

识字1教学设计

识字1教学设计(精选17篇)识字1教学设计 篇1  蒋建英 唐敏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