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选2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篇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解读】
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考试大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确立:隋唐
1.内容:
三省是指 、 、 。
省下设六部,即 六部。
2.职权及运行程序:
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负责审核 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3.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央政治制度成熟。
请思考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何历史影响?
(二)演变:宋元
1.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 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 掌管,三司的长官 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 。
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 ,长官为元代 。
二、选官制度
(一)目的:补充 ,保证这个队伍的 。
(二)发展:
1.西周:实行 制。
2.战国:实行 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 制和 制
(1)内容: 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2)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 和 易形成小集团。
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1)形成: 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 和 两科最为人重视。
(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 ;促进了 的进一步成熟,为 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 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请思考2:隋唐时为何废弃废弃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和征辟制?科举制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三、监察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 。
(二)发展:
1.官员监察制度
(1)确立:秦汉时期
秦朝设 ,汉武帝时设 。
(2)顶峰:明清时期
在中央既设 及 ,又设“科道”,在地方设 。
2.谏议制度
(1)含义:对 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发展:
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 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 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②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 。
③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
(三)作用:
1.积极作用:在整顿 ,打击 势力,维护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和
现象。
【知识拓展】
1.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 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走进高考】
例1.(上海)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c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例2. (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例3. (01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
答案:(10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