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选5篇)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篇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测 试
1.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2.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省 c.尚书省 d.宣政院
3.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4.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剌史 ③推恩子弟 ④强化三公九卿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舍友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
a.都察院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8.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9.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0.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而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daddb bdbdc
11.
(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篇2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放映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与科举制相关的内容。
讲授新课:
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全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出现。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内容。关于皇帝和权臣的矛盾,自秦始皇开始,皇帝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两对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解决这些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呢?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相的权力。东汉时,尚书台取代了三公权力。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及中书、门下省,但其权力分配未定型,也尚未构成中枢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皇帝是利用什么制度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大臣专权的呢?
(学生答)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如下图: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掌管法律、形狱的事务;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事务。
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它还不能执行,因为它还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学生答)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为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设计问题:
⑴假如你们是三省六部的官员,现在文成公主要出嫁到西藏,需要起草一份诏令昭示天下,并必须执行,应由那些部门负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⑵公主出嫁的典礼及征召大量工匠入藏又由那些部门负责?(六部中的工部和礼部)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中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根据材料可以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那么,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学生答):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最大?
(学生答):元朝
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总的趋势是:王权逐步加强。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答):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
隋唐的科举制
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科举制的影响:
⑴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制度,成功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⑵科举制具有发掘、培养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质较高的人才;
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过渡:选官制度使国家的各个机构得以正常的运行,但这些官员中的一部分人会不会胡作非为、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呢?古代中国不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官员的劣行,缺乏社会的和法律的监督,如果听任官员腐败,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统治,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制度尽可能地将百官的行为局限在不至于危机统治的范围内。
(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监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
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
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
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
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谏议制度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失了。
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局限性:造成谏议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有关习题。
课堂小节: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其必要性,或是说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做出必要的反映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板书设计: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宋代:⑴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