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精选12篇)
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篇1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2)结合本地文化生活的具体事例,全面看待文化中的“喜’’与“忧”。
(3)体会一下本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
(4)搞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撰写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5)结合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打击非法出版物、非法音像市场的意义。
(6)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理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7)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文化扩散,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
(8)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旅游知识,分析旅游文化。
六、【课文导语】:
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怎样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郑重思考的问题。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徜徉……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
(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探究提示:(1)“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借助于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传遍大街小巷;手机短信被众多人接收和传播,并且产生了“拇指经济”。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2.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的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在: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表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课堂探究:根据你的切身体验,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探究提示: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国际互联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网上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
b.它是目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通讯网络
c.它会促使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影响不大
d.国际互联网能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a、b、d项正确,故不选。
2.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使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传播开来。低俗文化造成的文化污染,将比环境污染更可怕。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低俗文化泛滥
①是市场机制自发性的体现②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③国家必须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④急需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②④均错误,应舍去。
◇课堂探究: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可否提出自己的建设?
◇探究提示:我赞同家长c的观点。因为重友情,并不是要进行“人情消费”,中学生自己并不挣钱,所花费的钱都是家长给的,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容易导致攀比,把友情庸俗化,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之间互赠礼品应围绕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世故化、成人化。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课堂探究:(1)如果你支持第一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文化作品;
②年轻人追“潮”有哪些原因;
③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是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小辞典: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牺牲。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女排精神:团结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篇2
一、自主学习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2)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3)知道只有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了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能力目标
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既看到主流,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知识导学
基础梳理 问题探究
知识点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 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
2、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知识点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出现可喜的变化
(1)原因: 和 的发展
(2)表现:能够满足人们日趋 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 ;传播 ;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 ,提高 ;易于引导人们的 ,推动 发展。由于文化市场的 和传媒的 ,也引发了令人担忧的现象。
2、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 和传媒的
(2)表现:① ② ③
3、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知识点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2、什么是大众文化
1、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料或亲身经历说一说当前文化生活的两面性
2、根据课本87页的两种观点及自己的切身体验,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3、课本88页的四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理由是什么?可否提出自己的建议?
4、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你认为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谁的价值更大些?
三、疑难点拨
1、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得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喜”也有“忧”。
类别 “喜” “忧”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1、 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2、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 使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 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1、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
2、迎合低俗趣味
3、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针对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生产经营者要讲究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文化产品,为净化文化市场作出应有的贡献。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凡是弘扬主旋律,倡导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和活动都属于文化事业,如公益宣传、公共的科研、卫生、教育、体育、防疫和医疗保障等;凡是基于群众的个性喜好,愿花钱消费的、能赢利的项目属于文化产业,如卡拉ok、网吧等。
3、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
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四、课堂演练
1.一位外国朋友说:“二十多年前我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是一个样式,颜色也比较单调。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见,中国变的多姿多彩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表明
a.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好了 b.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了
c.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化 d.人们的风俗习惯变了
2、(海南单科)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想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网络、报纸、影视、期刊杂志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资讯,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照样享受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是
a.现代传媒使文化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b.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繁荣
d.利益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驱动
4.下列有关互联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网上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
b.它是目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通讯网络
c.它会促进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影响不大
d.国际互联网能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5.(XX年高考广东卷)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6.齐鲁电视台的“小么哥”主持的《拉呱》节目深受观众好评,《拉呱》充满了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鸡毛蒜皮、路见不平、见义勇为、邻里相帮等,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遵循弘扬主旋律的原则 b.传统曲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c.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7、电影《生死抉择》公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
a.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b.大众文化在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一定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d.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
8.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除了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还必须是( )
a.经典的文化 b.流行的文化
c.高雅的文化 d.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9.我们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因为( )
a.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b.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高雅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d.人们精神的空虚
10.社会上不良文化侵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少管所调查资料显示,少年犯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首先要 ( )
a.加强政府职能,打击青少年犯罪 b.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
c.加强文化建设,杜绝青少年犯罪 d.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1.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2.下列属于我们所倡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是 ( )
①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②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③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④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今天的文化生活“喜”与“忧”交织在一起,出现“忧”的原因是( )
a.文化市场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14.文化的大众性问题由来已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胡适、陈独秀等人就提出了文学的大众化问题,上个世纪20年代,“民众文学”“大众文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鲁迅就明确指出:“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你认为作为大众文化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2)目前我国应该怎样提高大众文化的品味?
五、课后作业
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低俗、落后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播的原因和渠道。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文化生活学案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答案:
1、积极的一面。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现在我们信息沟通的渠道比以前多了,速度更比普通信件快得多;消极的一面。如,网络上有不少充斥黄色、暴力、庸俗的甚至反动的读物或游戏,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传播,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绝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得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3、提示:人情往来,这也是一种消费。但是用我们经济生活的观点来说,要适度,要用理性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不要随大流、从众,更不能攀比。
4、对于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其价值大小,不能简单从数量上快来看。我们需要“流行风”来放松心情,我们也要与经典文化共呼吸。实际上,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容易被人们接受,经典文化是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能成为经典文化。
随堂演练答案:
1—5 cdbcb 6—10 dadbb 11—13 add
14.(1)大众文化应具有的特点:首先是大众文化的普遍可接受性。其次大众文化的内容着重表达生活的表象和世俗层面,往往是日常生活的直接延伸,甚至是对日常生活的某种传奇式的虚构和夸张。再次是大众文化的创作动机和过程,具有简单、通俗的特点。
(2)当前,要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首先必须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公有制的优越性,发挥传播主体作为“把关人”的特殊作用,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则的前提下,为大众文化注人健康向上和具有使命感的先进文化内容。其次,要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就要改变我们长期把快乐等同于低俗、轻浮,把痛苦等同于高雅、深刻的思想观念,大胆把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到大众文化所常用的轻松快乐的形式之中。
课后作业答案: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2)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似已扩散,这说明,大众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是“喜”和“忧”两方面。大众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低俗、落后文化传播的渠道,还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3)大众传媒知识文化传播的一个渠道而已,低俗、落后文化能够存在和传播的原因:在我国,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带来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等。
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新的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指导,以高二《文化生活》第八课教材知识体系为理论依据。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力争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必修三《文化生活》的涉及面很广。在第八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身边色彩斑斓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且树立正确的参与文化生活的态度,学会选择。在本课时中,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文化载体,例如电视媒体资源;分析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例如“小沈阳现象”,通过分享活动、探究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产生对当今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如何通过活动体验、通过体验认识、通过认识提高,成为了本课的最重要课题。
(二)在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
1、目前,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非常感兴趣。对大众传媒和文化热点,能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并不十分全面和深入。
2、学生普遍认为《文化生活》这门课知识上难度不大,没有对问题深入思考研究的习惯。
3、学生对电视媒体非常感兴趣,但是交流的机会较少。
(三)教师通过课前的小组调查、讨论,课上的介绍分享,与探究谈论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是讲授、探究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2.对待文化生活选择,有正确的态度,坚信只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对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能够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2.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二)教学难点:
1.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电视业为例导入,联系其他文化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并探究总结其原因。
1.展示材料: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2.提出设问:
ø 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ø 你能简单归结变化的原因吗?
3.教师归纳: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品也面向市场生产,使人们的文化选择变得灵活多样起来。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通过学生活动——“我选择、我喜欢、我们一起分享”——优秀电视栏目推荐活动。
分析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
环节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分析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
1、展示材料:
在人们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也出现了以下的现象。
ø 在竞技性娱乐节目中,常以失败者的被捉弄与受挫为乐;
ø 在综艺类的节目中,常出现荤段子、暴露镜头;
ø 为刺激观众,有些主持人常将肉麻当有趣,或港腔台调,或打情卖俏,或恣意嘲弄,或刻意调笑。
ø 有些娱乐报道捕风捉影的炒作,制造“吸引眼球”的假新闻。
2.提出设问:
ø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ø 试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教师归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ø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ø 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
ø 某些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和受众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的下降。
环节三: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人民真正需要的是发展人民大众新闻乐见的文化。
1.过度:
可见,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作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有喜有忧、一分为二的。我们既不能对它放任不管,又不能对其加以封闭和遏制。人们的文化需求越多样,越需要加以引导;大众传媒的发展越迅速,也就越需要规范。在这方面,国家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整顿电视、网络的低俗之风、严查暴力色情内容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净化文化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2.提出设问:什么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呢?
3.探究分析:
中央电视台的16个主要频道以及栏目的设置和节目内容。你会发现什么特点?
可以发现,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归纳观点:
所以,人民需要的大众的文化,就应该既有经典、传统、高雅、严肃的,也有流行、时尚、通俗、娱乐的。
电视节目是这样,其他的文化现象也是这样。正如p88页专家点评中说到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一直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目标。
5.深度分析:
但是我们讲的俗,是通俗,绝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
以小沈阳在地方台的演出造型、语言,和在央视、北京台表演的不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主流媒体在“将低俗改造为通俗”上做的努力。
6.透彻理解: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呢?如何理解“真正”的含义?
7.教师归纳: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一种多样、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对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文化。是一种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文化,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一味迎合经济利益的文化。
环节四: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会选择”的重要原因。
1.提出设问:
那么,在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背景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 选择是我们每个人郑重的思考。我们能不能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呢?
2.教师归纳:
ü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
ü 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给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对社会而言)
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以电视传媒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了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电视栏目的交流中看到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和忧虑的现象。
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明确了在文化生活中为什么要提高自己选择文化产品、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知道了我们需要发展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的文化。那么下节课,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如何选择的问题。谢谢大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
我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授是否认真、严肃、科学;二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是否达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提高的过程。
评价的方式有:同伴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反馈。
2、评价量规: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用于课后的教学评价:
(1)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符合三贴近原则,是否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生成性和过程性。
(2) 学习所用资源是否来自生活实际,是否真实,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的通过提问和资料的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自己生成思考过程,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
(4) 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态度,学生是否提出有意义的观点和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否是实话
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