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力》教学设计

2024-06-052

《力》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力》教学设计 篇1

  1、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       学       过         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 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 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 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 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  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 、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    作业:b作业本p3、4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学设计 篇2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

  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

  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3、合作交流。

  4、汇报

  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布置作业:

  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

  教学反思: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作业设计:

  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教学反思:

《力》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学习过程:

  一、重力的功

  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练习1:如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二、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习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势能是 具有的。

  例题: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重力势能》学案设计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 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

《力》教学设计 篇4

  一:学目标:

  1:识字6个,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内容猜测等方法理解“魅力,褴褛,绅士,无动于衷,姗姗而去”等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等方法体会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感受语言的魅力。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添加的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三:教学准备

  重点语句和春天美景的图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示范指导魅的写法,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魅力的意思。

  (结合孩子的回答情况指导: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在字典中查到还是不够的,还要在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让孩子把字典上的解释简化成自己的理解)

  二、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        学生接读课文,提出读听要求:读的同学读准字音,听的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简单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根据举手的情况指导学生概括写事文章的思考方法。)

  三:感知老人可怜,对比路人的冷漠

  (一)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

  1:交流画出的语句,板书褴褛正音,根据偏旁猜测意思。说说通过褴褛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读书方法:透过词语,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才是会读书,那你透过头发斑白,双目失明又读出什么呢?)

  2:交流读书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衔接:这么可怜的老人,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的行人是怎么对他的呢?

  (三)默读课文,画出路人的表现的语句,简单写写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教学生字词语

  出示: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教学多音字“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绅士,姗姗而去”。

  并指导学生用读表达自己对姗姗而去的理解。积累词语姗姗来迟。

  2:交流体会,相机摘出无动于衷

  师生一起板书会写衷字,出示字典衷的解释,选择理解成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找出文章中看出无动于衷的词语,加深理解词句。

  3:结合教师的节奏手势读出对无动于衷的理解。

  四、以读代讲,感受老人的悲与喜

  1:交流读好人物对话的方法。

  2:能力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读好文章中老人的两句话语。

  预设:假如第一句老人的话读不出其中的悲伤的感情。可引导学生结合前文老人的可怜进一步体会假如今天讨不到钱,老人的日子会怎么过,再读。第二句可结合文章的句末感叹号进一步指导读。

  3:师生配合读文章的2————5自然段

  五:读后质疑

  读后让学生质疑,顺疑导课,想一想春天到了让我们想到什么?

  六、美景和黑暗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一:小声读课文画出春天来了让我们产生联想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1:初读感受语句的美。

  2:边读边想象文章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要求孩子把语言文字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会一起交流心中的图画)

  3:交流想象到的画面,相机让体会深刻的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4:结合生活体验感受春天的美景,交流中尽量把话说美,打动别人。顺势让说的动情的同学动情的读书。

  5:教师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配乐再美美的读文章中的句子,鼓励背诵积累语言。

  教师渲染: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6:交流现在的感受,理解诗人所加语言让路人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

  相机再读课题。

  七、拓展实践,深化理解

  出示课后选作题目。在电灯旁,水池边,草地旁,水龙头边写一句警示语语。

  八:板书设计:22语言的魅力

  无动于衷------------纷纷相助源

  九:教学反思

《力》教学设计 篇5

  金钱的魔力 教学设计       执教  虞大明

  一、开门见山,谈话激趣

  1、揭题,读题

  2、当你读到魔力的时候,你会想起谁?(刘谦  魔术师)

  当你读到这七个字的时候会想起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提笔把他积累下来。

  师板书:把“鬼”写大。

  见过鬼吗?这句俗语中鬼肯定是人,指的是哪类人?

  这类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爹妈: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a把课文中鬼抓出来,圈起来。

  b用几句话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

  (1)鬼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精选13篇)《力》教学设计 篇1  1、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