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力》教学设计

2024-06-053

《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力》教学设计 篇1

  1、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       学       过         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 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 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 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 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  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 、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    作业:b作业本p3、4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学设计 篇2

  一、主讲教师教学设计

  课 题: 24、金钱的魔力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课前准备: 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吗?(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绍背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1.在《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发下原文的阅读材料或者介绍网站。)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 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课标《同步阅读》同主题文章)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反思

  二、五年级教研组老师集体备课:

  师1:

  《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也很有挖掘、开发的价值。在感受托德这个人物形象时,在让学生感悟托德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后,让学生走进托德内心世界,想象托德看到“我”衣衫褴褛时、当“我”颇为胆怯地请他通融时、当“我”说我的大票怕他换不开时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进入“认钱不认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金钱的巨大“魔力”。

  师2: 

  上课前,我先介绍作者,介绍《百万英镑》,孩子们显得兴趣盎然。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用“见钱眼开”、“阿谀奉承”等词语概括了裁缝店店员和老板的特点,然后,我再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段,帮助学生重点体会。

  师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我出示思考题: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围绕思考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体会到文中两个人物(托德、老板)令人讨厌的形象;但也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这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师4:

  学生通过学习前两篇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学这一课,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体会人物形象,学习作家的表达方法。学生情趣盎然,收获多多。   师5:

  初读课文后,学生就用见钱眼开、阿谀奉承等词语概括了裁缝店店员和老板的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找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最能突出这个人物特点的语句。大多同学都找了刻画托德的那段细致的神态描写,和刻画老板的那大段生动的语言描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中人物金钱至上的丑态的印象。

  师6:

  本文人物形象,学生容易把握,我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描写方法的体会上,一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二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

  师7:

  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介绍作者,介绍《百万英镑》。

《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初识魔力。

  1、有一种东西是谁也离不开的,尤其是生活地城市里的人们,衣食住行,离开它寸步难行,这种东西就是……(钱),那么你们喜欢它吗?说说喜欢的原因。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钱,这节课我们更深一步地走近它,去感受感受它身上的一种力量。(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魔力。

  1、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吧,这篇文章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2、他们三个在金钱的魔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思考并试着填写:

  因为没有钱,我( ),托德( ),老板( ):

  因为有了钱,托德( ),老板( ),我( )。

  3、学生读书、填写、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4、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同样的答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知道这些感受是不会凭空得来的。你们都是从哪些语段中得出的呢?

  (1)感受托德的性格特点

  a、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件最蹩脚的给我。

  (托德以衣取人,对“我”表现的漫不经心,十分怠慢,十分轻视。)

  b、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么?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从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托德的傲慢无礼,势力眼。)

  c、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从神态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托德见钱眼开,对金钱十分的贪婪。)

  (2)感受老板的性格特点。

  老板呢?他看到这张钞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从动作描写中,感受到老板的势利和见钱眼开,较托德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从语言描写中,也感受到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性格特点。)

  (3)是什么让老板,托德还有“我”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呀,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三、拓展延伸,超越金钱的价值

  1、金钱的魔力就这么大,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就曾经这样说过——

  “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微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

  既然金钱的力量这么大,是不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来?

  2、学生交流

  3、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对金钱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把它写下来,待会交流。

  4、学生上台交流。

  四、作业

  课外阅读《百万英镑》这部小说,感受语言的魅力。

《力》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

  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  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演示实验 6:纸张被手揉皱.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五、总结全课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板书设计】主黑板:第一版问题1:什么是形变?观察→思考→再观察→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归纳: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第二版问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精选12篇)《力》教学设计 篇1  1、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