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教案
《力 》教案(通用12篇)
《力 》教案 篇1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力 》教案 篇2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 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图示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 力的大小画法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 》教案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大家都爱这个家》,诗歌中没有难懂的词,幼儿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较为透彻,能较好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并且马上学会了这首诗歌。只是在朗诵时,幼儿兴趣不是很高,声音时高时低,常常会增加一些字句进去。总的来说,幼儿对语言活动不怎么投入,总是不怎么专心地倾听,每次发言都是这么几个幼儿,因此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活跃,不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沉默了。所以要想办法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这首诗歌的难点在于仿编,孩子们在熟悉诗歌内容后,能有表情地念诗歌。在我的指导下,有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能仿编诗歌的,如涂伊晨仿编了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热腾的饭菜谁做的?是外婆。外婆像个大厨师,每天都做好饭菜。家里的东西谁修的?是外公,外公有双能干的手。坏了的玩具全修好。我问外婆和外公,我能干些啥?“亲—亲---亲亲我们呀!”“还有呢?----我还能干啥?”“爱爸爸、爱妈妈,大家都爱这个家。”潭庠卓等几位幼儿都积极开动脑筋。
情景描述:教师完整地朗诵诗歌。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幼儿活动:周家多说:“妈妈在烧饭和菜。”
涂伊晨说:“爸爸在家里修东西。”
活动分析:幼儿能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说了一些家长们在家做的家务活。就是幼儿的回答还缺乏完整性。在回答“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幼儿说妈妈做饭菜是给我们吃的,爸爸修东西是为了我不哭。
情景描述: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念诗歌。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充满感情地念好最后一段话?幼儿再次完整朗诵诗歌。
幼儿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气氛很浓的,只是个别幼儿老是做小动作和讲话的,他们有点随心所欲。我是师幼来进行“问”和“答”的,在朗诵诗歌幼儿都表现的很平,大部分孩子都感到很羞涩。
活动分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我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前在朗诵儿歌诗歌都是很平的。利用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幼儿们还是可以的。我觉得在以后学习中幼儿的感情,如从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还要加强。
情景描述:你在家里,爸爸妈妈是在怎么分工的?妈妈干什么事情?爸爸干什么事情?想想自己的家人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并向大家介绍下。引导幼儿仿照诗歌的结构,学编诗歌。
幼儿活动: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朗诵这首歌了,只是语气很平。幼儿的想象迁移,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情景,为此,编起来比较容易的。如潭庠卓编的:“漂亮的衣服是谁做的?是外婆。”刘烨:“家里的饭菜谁做的?是妈妈。”以下的几句都是差不多的,“亲 亲 亲亲我们呀!”
活动分析:幼儿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创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幼儿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为了让幼儿都参与进来,我让一个幼儿说好后让其他的幼儿跟着他一起说一遍。
《力 》教案 篇4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小丽同学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放在桌子上,翻开书本准备学习
思考:1、小丽同学在做以上这些动作时,手臂肌肉是否会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与原来相比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 手臂肌肉感到紧张
2、 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所见到的推、拉、提、压等过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书:第一章第二节: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阅读:课本p9图1、2、2,分组讨论上述例子中受力物体有哪些,施加力的物体有哪些?
实例 施加力的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
推土机 推土机 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牵引车 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起重机 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压路机 路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书: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思考:在有力作用时物体应该有几个以上?单独一个物体能否有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板书: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
二、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用丝线悬挂起来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a、b两球是a排斥b还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开? 备注
活动二:将相同形状的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两车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由静止放开,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是磁铁吸引铁块,还是铁块吸引磁铁,还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两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离开
2、 磁铁和铁块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讲解: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对力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板书: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述: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讲述: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讲解:运动状态改变包括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
练习:课本p15:1 作业:a作业本p2、3 备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2 经历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3 初步了解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4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5 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1 欧姆定律内容;
2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园丁
三、教学难点:
1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2 对物理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到规律。
四、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4-1,导体中的电流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回忆并交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
那么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
(1).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注: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猜想。当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对,用实验检验。
3.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
a.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用什么显示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呢?
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显示电压和电流。
能否设计一个电路测量三个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电路图。
电路图1
b.导体中的电流与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呢?
讨论、交流:控制变量法。
(1)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
交流、讨论: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提示:我们可让电压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有没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利用上一个设计方案类似地讨论出方案。
电路图2
参考方案:
保持电压不变,让电阻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是否是成倍地减少。
在上述的设计中,第一步要改变电阻两的电压,以及第二步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该在电路中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交流讨论: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并设计出最终的电路
在实验前,请学生思考在连线以及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
《力 》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