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教学教案

2024-06-052

化学教学教案(精选16篇)

化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④通过对1 mol物质体积的讨论,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⑤通过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计算、分析方法;

  ⑦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⑧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体验以实验为基础的实例研究方法,能独立地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亲自实验配制溶液,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端正耐心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③在探究中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摩尔质量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

  ①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 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 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根据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运用讲授方式、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对于概念课的教授,因为抽象、理解难度大,学生相对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概念引入时强调它在化学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用思维的逻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所以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在实验课中,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探讨,在过程中感受和学习。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引入

  教师:买大米时我们一般论斤买而论“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许多“粒”的集体;买纸可以论张买,但是买多了论“令”就比较方便,“令”就是500张的集体,买矿泉水我们可以论瓶买,但买多的也可以论箱买,一箱就是24瓶的集体等等。那么化学中的粒子论个可能数不清,我们能否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它们可以构成我们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的宏观物质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反应:

  2H2 + O2 2H2O

  微观角度:2个氢分子 1个氧分子 2个水分子

  宏观角度: 4 g 32 g 36 g

  从上述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学生:看到反应物、生成物的数目和质量关系。

  教师:从方程式我们可以知道,微观上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可以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而分子和原子是极微小的粒子,一滴水中就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去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在日常化工生产中我们更不可能数出一定个数的氢分子和一定个数的氧分子进行反应,而根据初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也知道,从宏观上4 g的氢气和32 g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 g的水,所以我们知道,4 g的氢气所含的氢分子数必是32 g的氧气的2倍,那我们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氢气中含有多少个氢分子呢?所以,这里需要一个“桥梁”,需要一个物理量把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这个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

  (采用实例引入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物质的量”这一个物理量在化学中存石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以“物质的量”作为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量,至此,物质的量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

  物质的量及摩尔

  (投影)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我们用长度来表示物质的长短,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集合,用符号n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教师:在我们的计量上,多长为1米呢?“米”这个单位是如何得来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常常会毫不思索地回答:10分米为一米。但很快他们又会意识到1分米又是多少呢?10厘米?那1厘米又是多少呢?……然后大家发现这是一个无尽的循环,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在国际单位中,1米的长短,1 mol的多少都是人为规定的,这里常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

  教师:国际计量组织规定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为1 m。同样,也规定了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物质为1 mol。1 mol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打、一箱一样,表示的是数量的集体。一个箱子能装多少瓶饮料,这取决于我们做多大的箱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定义这个集合单位。“摩尔”这个单位能包含多少个粒子?这也是由我们定义的。

  (投影) 集体一个体×规定的较大数目

  1打= 1个×12; 1令 = 1张×500; 1 mol = 1个×6.02×1023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以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真实现象来迁移类比,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我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来命名,以示纪念。表示为

  NA=6.02×1023mol—1。

  1 mo1粒子所含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请根据上述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1)1 mo1 O2的分子数约为___________,2.5 mol SO2的分子数为___________;

  (2)3.01×1023个CO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其中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1.204× 1023个H2O的物质的量是_____mo1,其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4)N个C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mol。

  根据以上四个小题,能否得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 。

  教师:例: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2∶3,则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1 B.1∶2∶3 C.3∶2∶1 D、6∶3∶2

  学生:讨论得出A答案。并且总结出:粒子的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学生普遍觉得非常困难,弄不清原子数与分子数之间的关系,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

  过两道关:(1)知道相同物质的量的CO、CO2、O3三种气体,氧原子数之比为1∶2∶3;根据n=N/NA推断,粒子的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教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如果把6.02×1023个直径为2.5 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

  (2)如果把6.02×1023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学生非常惊奇,更加意识到使用物质的量这个粒子集体的重要性,也不会再用物质的

  量去描述宏观物质。)

  物质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mol人 1 mol细菌 1 mol氧气分子 1 mol质子

  学生:讨论并回答,1 mol人肯定是错的,1 mol细菌、1 mol质子、1 mol氧气分子是对的。

  (“1 mol人”,学生都会很快反应是错误的,但1mol细菌很多学生会认为细菌是很小的,

  是微观的,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所以借此要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只要是微观的概念就可以用摩尔来表示,应该是微观的物质粒子才行。)

  教师:对于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物理量,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不是用于宏观物质如:l mol人、1 mol大豆都是错误的。

  (2)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粒子的名称,不能笼统地称谓。1mol氧、1 mol氢就是错误的。只能说:l mol氧分子或1 mol氧原子。

  (3)只要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质,所含微粒数相同,反之也成立。

  作业设计

  1.“物质的量”是指 ( )

  A、物质的质量 B、物质的微观粒子数 C.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

  D.能把物质的质量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 mol氧 B.1 mol H2SO4 C.1 mol米 D.1 mol面粉

  3.在.1 mol H2O中 ( )

  A.含1 mol H B.含6.02×1023个氢原子

  C.含6.02×1023个水分子 D.含3.01×1023个氧原子

  4.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为 (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5.1 mol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 H2 B.CO2 C.CH4 D.O2

  6.将1 mol CO与1 mol CO2相比较,正确的是 ( )

  A.分子数相等 B.原子数相等 C.电子数相等 D.质子数相等

  7.氢原子数目为9.03×1023的NH3是 ( )

  A.1.5 mol B.1 mol C.0.5 mol D.2 mol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1 mol N2和1 molCO所含的分子数都是NA

  B.1 mol H2和1 mol CO2所含的原子数都是NA

  C.1 mol CO和1 mol CO2所含的氧原子数都是NA

  D.1 mol H2 SO4和1 mol H3PO4所含的原子数都是4NA

  9.物质的量相同的甲烷和氨气具有不同的 ( )

  A.电子数目 B.质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10.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所含分子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所含O的物质的量

  之比为_______ 。

  答案:1.D 2.B 3.C 4.B 5.C 6.A 7.C 8.A 9.D

  10.1:1 2:3

化学教学教案 篇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化学教学教案 篇3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内容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肥有效成分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通过探究虚假坑农化肥广告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难点: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关键: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分子的质量总和等于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质量总和 →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定义) → 通过例题总结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一般思路、方法、格式等 → 练习。

  教学宜采取总结、概括,以练为主的方式,通过例题,总结计算方法、规律,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得以巩固。

  这是本节的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前一课时有关内容,特别是化学式的意义。

  新课可采取问题导入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原子的质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分子也很小,如何表示分子的质量?由学生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基础上,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衡量分子的质量,并说明计算方法,教师加以规范,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总结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有了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基础,后两种类型计算不难学习。教师引导,通过例题总结方法、规律,进行训练。

  教材p111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训练,是一个局部的探究活动,属于资料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议补充给商品标签,进行有关计算的练习。

化学教学教案 篇4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板书]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引导]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 [活动与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 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气味?

  氮肥 钾肥

  硫酸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灼烧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活动]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白色晶体

  刺激性气味

  溶 白色晶体

  无味

  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白色晶体

  无味

  2.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跳动 无味 跳动 无味

  [板书]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教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各种化肥的方法。

  [作业]习题3

  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的资料,整理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下节课我们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

  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考题回顾

  1.(20xx年上海)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 …( )

  A. 尿素 B.碳铵 C. 硫铵 D.草木灰

  2.(20xx年甘肃)某农场的小麦茎、叶生长不茂盛,需施加氮肥。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

  ……………………………………………………………………………………………( )

  A.K2SO4 B.CO(NH2)2 C.KCI D.Ca(H2PO4)2

  3.(20xx年陕西)请你参与长青乡初级中学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中拿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

  第一步:称取五种化肥各10 g,分别研细。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气味的是三种铵盐。将下列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整:

  2NH4NO3+______= +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种铵盐各少量,分盛于三支试管中,均滴入少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和硝酸铵,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______+______;

  第四步:另取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铵盐进行识别,写出识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五步:取两种钾盐,分别在试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钾盐是 ,无明显现象的钾盐是 。

  答案:1.D 2.B 3.Ca(OH)2 Ca(NO3)2 CO2↑ H2O

  NH4Cl+AgNO3====AgCl↓+NH4NO3 K2SO4 KCl

化学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 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 学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 酚酞:不变色

  酸

  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 ↓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 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 强─────→弱

  活动性 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 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 很强的氧化性)

化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化学教学教案 篇7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 3O2(气)= XO2(气)+ 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化学教学教案 篇8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化学教学教案 篇9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

  课堂练习答案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答案

  2.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5.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

  课堂练习答案

  1AB,2CD,

  3.(1)纯氧气中O2分子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大,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多,容易使氨跟氧气的反应发生,并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2)O2分子浓度大,硫跟O2分子反应速率大,产生的火焰的颜色深。

  (3)硝酸跟铜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反应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反应速率会突然加快;最后由于硝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又会逐渐变慢。

  4.(1)1;2;1.2×10-2;L2l-2s-1 。

  (2)(B)=1.926×10-1 lL-1s-1

  5.(1)可作如下图:

  (2)从这5组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温度对该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为: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加快到原来的两倍。

  (3)题目要求用已得有关反应速率的规律来求解20℃时的反应时间。根据(1)中的图象可求得,当温度为20℃时,反应时间约需150s。

  (4)对比B和F,反应温度相同,酸的浓度也相同,锌的质量也相同。但B中2g锌全部溶解用了200s时间,而F中只需要5s时间,F中反应速率比B中反应速率快了40倍。这是因为B中锌是块状,F中锌是粉末状,粉末状时锌与酸溶液的接触面要比块状时的接触面大得多。

  5

化学教学教案 篇10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化学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 、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化学教学教案 篇1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1.高一英语学法指导教案

  2.高一物理《功》教案

  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4.高一化学教案

  5.高一政治试讲教案

  6.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7.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8.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

  9.高一下化学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铁的几种氧化物及其常见性质。

  2、认识三价铁的氧化性、亚铁的还原性及Fe3+的检验、Fe2+和Fe3+相互转化。

  3、会熟练书写Fe2+、Fe3+相互转化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4、知道Fe(OH)3 、Fe(OH)2的制备方法

  知识点一:铁的氧化物

  阅读教材59页铁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

  名称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化学式

  色态

  俗名

  化合价

  溶解性

  与酸反应

  知识点二:铁的氢氧化物

  阅读教材60页,完成下表

  加NaOH溶液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

  分析Fe(OH)2颜色变化的原因,请用必要的文字与方程式加以说明:

  探究与思考:

  小组讨论Fe(OH)2的制备实验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2、Fe(OH)2 、Fe(OH)3的其他性质(用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Fe(OH)3的热稳定性

  (2)Fe(OH)2 、Fe(OH)3与酸反应(以盐酸为例)

  知识点三:铁盐与亚铁盐

  阅读教材61页实验3-10,完成下列表格:

  (1) Fe3+的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

  FeSO4溶液 ①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试管中滴加氯水

  由实验我们可以得出Fe2+ 、Fe3+的检验方法:

  Fe2+的检验:

  Fe3+的检验:

  探究与思考: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Fe2+ 、Fe3+

  (2)Fe2+ 、Fe3+的转化

  阅读教材61页科学与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FeCl3溶液 现象 方程式

  加入铁粉,振荡后滴加KSCN溶液

  上层清液加入氯水,振荡

  探究与思考:

  利用已有的知识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有关铁的化合物的知识,完成Fe 、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堂小结】1、铁的三种氧化物

  2、 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Fe2+ + 2OH- = Fe(OH)2↓ Fe3+ + 3OH- =Fe(OH)3↓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3、Fe3+的检验和Fe3+与Fe2+相互转化

  (1)、Fe3+的检验: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课堂反馈:

  1、为了检验FeSO4溶液是否已经氧化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 )

  A.NaOH溶液 B.铁片 C. KSCN溶液 D.石蕊试液

  2、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稀H2SO4 C.铁粉 D.KSCN溶液

  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分开的是( )

  A.BaCl2溶液 B.FeCl2溶液 C. FeCl3溶液 D. Ba(NO3)2溶液

  4、①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② 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 ;

  ③ 再加入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为 。说明 , 反应方程式为 ,还原剂是 。

  5、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①加少许酸化的KMnO4溶液;②加少许氯水;③滴加少许KSCN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

化学教学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质。

  2.了解焰色反应及常见金属的特征焰色。

  【学习重点】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质。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5—57页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现象 ;用手轻摸试管外壁,感觉 ,说明反应是 热反应;向试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现象 。

  性 质 氧化钠(Na2O) 过氧化钠(Na2O2)

  制备

  色、态

  氧元素的化合价

  与水反应

  与CO2反应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物质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态

  水溶性

  水溶性大小:

  酸碱性

  酸碱性强弱:

  热稳定性

  稳定性强弱:

  与HCl反应

  同浓度的溶液与盐酸反应速率比较:

  与NaOH反应

  相互转化

  三.焰色反应

  1.定义:很多 或它们的 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2.实验步骤:

  (1)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 )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 时为止。

  (2)用铂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为 色。

  (3)将铂丝用 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 观察。

  3.应用:离子检验(鉴别钠,钾等金属或其离子)节日燃放的烟花。

  【限时作业】

  1.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浓度溶液与足量酸反应的速度:Na2CO3

  D.Na2CO3不能转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转化为Na2CO3

  2. 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盐酸

  3.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因此,买来的蔬菜在实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浸泡蔬菜时可加入适量( )

  A .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A.Na和H2O B.Na2O2和H2O C.Ca(OH)2和Na2CO3 D.Ca(OH)2和NaCl

化学教学教案 篇15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化学教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精选16篇)化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