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素 元素符号

2024-06-052

元素 元素符号(精选9篇)

元素 元素符号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 height=298>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 元素符号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1]

  

元素 元素符号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 元素符号 篇4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三节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讨论】 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

  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 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讲述】 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 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领悟

  理解记忆

  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讨论】 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说明】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领悟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练习一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 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分析、讨论得出: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 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分析、讨论

  理解记忆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 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阅读】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看书并回答

  阅读课本,识记27个元素符号,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讨论】 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 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

  讨论:

  强化记忆

  讨论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

  做练习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小结】 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

  回忆,整理本节课新知识,归纳前面的知识。

  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投影】 随堂检测(见附6)

  做随堂检测

  巩固加深理解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 的一类 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 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原子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元素

  5.二氧化硫是由硫 和氧 组成的。

  6.下列物质中:(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氯酸钾 (E)五氧化二磷 (F)红磷 (G)高锰酸钾,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7.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 mg 、镁65mg、锌1.5 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附3:课堂练习三

  8.用线把下面元素名称及代表它的元素符号边起来。

  钠 铁 硫 铁 钡 碳 氮 氯 氖

  N Fe Ba O S Cl C Ne Na

  9.微粒符号:(1)“H”表示 ;(2)“2H”表示 。

  10.填表:

  元素名称

  金

  锌

  钠

  氧

  元素符号

  Ag

  Cu

  Cl

  N

  11.下列元素名称或符号书写上都有错误,请改正。

  (1)猛MN (2)钙CA (3)绿CL

  (4)镁Ma (5)钠Ne (6)汞HG

  附4:课堂练习答案

  1.相同核电荷数 原子 2.氧元素 3.C 4.D 5.元素 元素 6.B、 F

  C、D、E、G C、E 7.C 8.略 9.(1)表示一个氢原子 (2)表示二氢个原子 10.Au 银、铜 Zn 氯 Na 氮 O 11.(1)锰Mn (2)Ca (3)氯Cl(4)Mg (5)Na (6)Hg

  附5: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氯酸钾中含有 ( )

  (A)三个氧元素 (B)三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三个氧原子

  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MN(锰) (B)Cu(铜) (C)Na(钠) (D)Al(银)

  3.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A)炭 (B)绿 (C)汞 (D)钙

  4.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

  (A)水蒸气 (B)氮气 (C)液态氧 (D)水银

  5.符号“S”表示 ( )

  (A)硫元素 (B)硫的原子核 (C)一个硫元素 (D)原子量

  二、填空题

  6.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别以A、C、M为字头的元素符号;

  A ;C ;M ;

  7.在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氧气、碳、空气、汞等六种物质中: 是纯净物;是混合物。在这些纯净物中,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 是由二种元素组成的, 是氧化物。

元素 元素符号 篇5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三节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讨论】 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

  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 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讲述】 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 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领悟

  理解记忆

  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讨论】 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说明】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领悟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练习一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 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分析、讨论得出: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 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分析、讨论

  理解记忆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 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阅读】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看书并回答

  阅读课本,识记27个元素符号,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讨论】 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 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

  讨论:

  强化记忆

  讨论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

  做练习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小结】 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

  回忆,整理本节课新知识,归纳前面的知识。

  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投影】 随堂检测(见附6)

  做随堂检测

  巩固加深理解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 的一类 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 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原子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元素

  5.二氧化硫是由硫 和氧 组成的。

  6.下列物质中:(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氯酸钾 (E)五氧化二磷 (F)红磷 (G)高锰酸钾,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7.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 mg 、镁65mg、锌1.5 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附3:课堂练习三

  8.用线把下面元素名称及代表它的元素符号边起来。

  钠 铁 硫 铁 钡 碳 氮 氯 氖

  N Fe Ba O S Cl C Ne Na

  9.微粒符号:(1)“H”表示 ;(2)“2H”表示 。

  10.填表:

  元素名称

  金

  锌

  钠

  氧

  元素符号

  Ag

  Cu

  Cl

  N

  11.下列元素名称或符号书写上都有错误,请改正。

  (1)猛MN (2)钙CA (3)绿CL

  (4)镁Ma (5)钠Ne (6)汞HG

  附4:课堂练习答案

  1.相同核电荷数 原子 2.氧元素 3.C 4.D 5.元素 元素 6.B、 F

  C、D、E、G C、E 7.C 8.略 9.(1)表示一个氢原子 (2)表示二氢个原子 10.Au 银、铜 Zn 氯 Na 氮 O 11.(1)锰Mn (2)Ca (3)氯Cl(4)Mg (5)Na (6)Hg

  附5: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氯酸钾中含有 ( )

  (A)三个氧元素 (B)三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三个氧原子

  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MN(锰) (B)Cu(铜) (C)Na(钠) (D)Al(银)

  3.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A)炭 (B)绿 (C)汞 (D)钙

  4.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

  (A)水蒸气 (B)氮气 (C)液态氧 (D)水银

  5.符号“S”表示 ( )

  (A)硫元素 (B)硫的原子核 (C)一个硫元素 (D)原子量

  二、填空题

  6.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别以A、C、M为字头的元素符号;

  A ;C ;M ;

  7.在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氧气、碳、空气、汞等六种物质中: 是纯净物;是混合物。在这些纯净物中,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 是由二种元素组成的, 是氧化物。

元素 元素符号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 元素符号 篇7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的联系。    3.疑点:(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元素的含义。  2.了解并记住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3.理解单质和化台物的概念。  4.理解氧化物的概念。(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形成‘第二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应用,即从元素框念的含义上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井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段教学应集旧概念的应用,新概念的形成及能力培养为一体。(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三种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氧化汞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同理,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7的一类原子称为氮元素。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呢?[板书]:一.元素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忆原子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是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    (2)“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板书]:2.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个美)[教师活动]: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及用法。[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注意元素符号的写法,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经超过三千多万种,然而到目前我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三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一百多种元素分为三大类。[板书]:3.分类: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1)表示氢元素。(2)表示一个氢原子。如2h则表示两个氢原子。[讲解]: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科有重要作用。[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此元素的原子量。[教师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们记忆、理解情况,完成下列习题。[练习]:1.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1)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说明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2)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2.下列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改正过来。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猛

  mn

  钙

  ca

  镁

  mg

  炭

  c

  贡

  hg

  铝

  al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物质的分类。[板书]:二.物质的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物

  质

  混合物

  金属单质:mg、zn、fe、cu

  纯净物

  单质非金属单质:o2、n2、s、p、h2

  稀有气体单质:he、ne、ar

  化合物氧化物:co2、p2o5、so2、fe3o4酸、碱、盐(以后学)依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依据元素的种类及其存在状态分类[提问]: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有什么区别或联系?[目的]:检查学生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四)总结、扩展1.元素是具有系统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几种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主要是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物质的分类(略)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习题第1—4题。2.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元     素

  原     子

  区

  别①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②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③元素可以组成物质。①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②原子指微观粒子。③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联

  系①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元素 元素符号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 元素符号 篇9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元素 元素符号

元素 元素符号(精选9篇)元素 元素符号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