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精选9篇)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1
复习目标
知识
1、指示剂显色规律
2、认识酸碱盐
3、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分析归纳式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仪器:
烧杯、白纸、试管等。
药品:
10%的NaOH溶液、5%的硫酸溶液、5%的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剂、镁、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钠试剂、氯化钡等
其它:
多媒体投影、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复习酸和碱,看投影(今节要复习的知识)
【板书】1、指示剂显色规律
画一幅《雨落叶出红花开》给同学们。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吗?认真观察,知道里边是什么化学知识?
分析原理,引出指示剂变化规律(见投影)
练习一
【板书】2、认识酸碱盐
投影物质的分类与练习
浓酸、浓碱的使用
【板书】3。常见酸碱化学性质
见投影
【板书】4、溶液酸碱度的
表示方法(见投影)
【小结】本课复习知识明确要复习内容
猜想、思考、回答问题
做练习一
观察、做练习二
做练习三
做练习四(填表)
激发学生学兴趣,分析应用指示剂知识
巩固知识:
巩固酸碱化学性质知识
用化学性质去检验物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现有下列物质:①食醋②石灰水③CO2的水溶液④NaCl溶液⑤蒸馏水⑥Na2CO3溶液。用序号填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____,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变色的是碱_____。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并能说出石蕊和酚酞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其物理性质。
3.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酸碱指示剂
[问题探究]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有何规律?
【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呈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知识拓展】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二)几种常见的酸
[问题探究]常见的酸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性质是怎样的?有哪些用途呢?
【知识点2】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分析】实验10-2
(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并闻气味。
盐酸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透明液体无色油状液体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出现白雾无明显现象
气味刺激性气味无味
密度常用浓盐酸(37%~38%)1.19g/cm3常用浓硫酸(98%)1.84g/cm3
【知识点3】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用途
盐酸(HCl)重要化工用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H2SO4)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知识点4】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分析】实验10-3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下列实验:
实验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纸上写字处变黑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木棒变黑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布上出现小洞
【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氢、氧元素,生成的黑色物质炭,该性质称为脱水性。
[问题探究]如何正确稀释浓硫酸?错误的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
【知识点5】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分析】实验10-4
1.实验过程: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并用手轻轻碰触烧杯外壁。
2.实验现象: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3.实验结论: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因为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酸液向四周飞溅。如果不慎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注意】浓盐酸的特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所以应密封保存浓盐酸。
【知识拓展】在实验室中浓硫酸做干燥剂,但只能够干燥中性气体(H2,O2,N2,CO,CH4等)和酸性气体(CO2,SO2,NO2)。
(三)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6】盐酸、硫酸等酸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所以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酸的通性。
【实验分析】实验10-7
实验一:酸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1.实验步骤:在点滴板上分别滴入两份稀硫酸和稀盐酸,再用胶头滴管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入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稀硫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问题探究]此实验说明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3.实验结论: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回顾第八单元金属与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表:
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
镁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锌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2.结论: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实验三: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实验步骤: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实验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
②金属氧化物与稀硫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
[问题探究]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3.实验结论: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注意】铁单质与酸反应,生成物中有Fe2+,溶液中有Fe2+时,溶液呈浅绿色;铁的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当溶液中有Fe3+时,溶液呈黄色。
【知识拓展】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锈时,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铁单质也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问题探究]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小结】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②酸能与活泼金属作用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四、教学反思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习总结碱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初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
【意图】通过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
【齐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
1【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
【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
【回答】强腐蚀性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意图】通过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
【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
【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
【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
【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
【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
【总结】
一、常见的碱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2【意图】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
【展示】探究内容
(二)化学性质
【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
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三】两份NaOH溶液+(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
【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等等
【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
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
3【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
【设问】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才比较严谨
【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碱的瓶子变得更瘪。
【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
【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排除干扰。
【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探究的严密性,深刻性。
【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总结】研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有人说用酚酞,有人说加盐酸。
【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没有气泡产生,可以用这个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学习习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