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燃烧和灭火

2024-06-053

燃烧和灭火(精选11篇)

燃烧和灭火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

  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

  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综合,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难点:运用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试验材料:酒精灯、贴片、写家财、火柴

  演示材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如需要可在笔者个人专辑上下载试用: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蜡烛现在怎么样?(正在燃烧)师在蜡烛上罩上玻璃杯,

  再看,蜡烛的火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熄灭?也就是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对,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但是只要有氧气就能产生燃烧吗?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燃烧

  氧气)。

  二、教学新授: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几个小朋友在野外迷了路,这时天渐渐黑了,他们只好在野外过夜。天气的温度渐渐降低了,他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找些枯草、树枝之类的东西来生火取暖,再设法求救)。

  讲述:对,想要生火取暖首先就要找些可以燃烧的物体。

  师问:平常我们看到哪些物体可以燃烧,那些物体不能燃烧?

  指出屏幕中哪些是可以燃烧的物体。

  讲述:像木材、棉花、酒精等都是可以燃烧的物体,我们把能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板书:可燃物)。

  (二)、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继续听故事:几个小朋友找来一堆树枝,可他们仍在抓耳挠腮,因为树枝没办法燃烧。

  可见还需要别的条件,那到底还要什么条件呢?

  如果仅把火柴放在空气中(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火柴就能燃烧吗?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怎样才能使火柴燃烧起来?为什么可以燃烧?

  a 在火柴盒上摩擦(提示摩擦会怎么样?双手相互摩擦感受一下)

  b放在明火上

  c放在阳光下聚焦燃烧

  请你大胆假设一下,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能否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由生提出设想,教师出示方法图。

  学生进行试验

  汇报试验现象:火柴在铁片越来越热的过程中燃烧的,铁片把热传到火柴上,使火柴温度越来越高,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火柴便燃烧了。

  试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位置的火柴燃烧是否一致?火柴从哪一头先燃烧起来的?)

  如果把煤或木头放在上面是否也能很快燃烧?教学易燃物概念:燃烧室需要温度不高的物体。

  小结:燃烧所需的第三个条件是:一定的温度(板书 一定的温度)。

  (三)、归纳、巩固燃烧的三个条件

  讨论、反馈:只有氧气、可燃物、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哪怕是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也会熄灭。

  出示巩固题棗燃烧的煤炉

  分别使其缺少一个燃烧的条件

  (四)、了解燃烧与人类的关系

  师问:燃烧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利:照明、做饭、取暖及工业生产都需要燃烧产生热量和能量,

  人类离不开燃烧。

  弊:容易引起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带给人类的损失

  是非常严重的。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介绍。

  (五)认识灭火方法

  讲述:燃烧不注意有时就会酿成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想办法灭火了。

  出示灭火方法图片。

  小组讨论:选择一至两幅图重点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如油类、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教育)

  (六)防火教育

  讲述:我们常说消防,就是在积极消灭火灾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火灾,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怎样预防?

  打开教科书第 二十八页齐读最后一小结。

  (七)巩固练习:

  讨论题:如果有人家中发生火灾时,应该怎么办?

  (分清火势、找准火源、积极灭火)

  独立思考:冬天如何能使炉火燃烧得更旺?

  草原上救火通常是在大火周围迅速割出一个大圈,就能灭火,这是为什么?

燃烧和灭火 篇2

  引入: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一. 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上图所示),观察现象。

  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现象  尝试思考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表7-1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 质   白 磷   红 磷   木 材   木 炭 乙醇(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讨论:

  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实验7-1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想一想图中所示的灭火方法是在破坏燃烧的哪个条件?

  现  象 

  分  析  活动与探究

  试根据灭火的原理和上述实验,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上图的装置可供参考)。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火;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伙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表7-2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灭火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7-2

  如上图ⅰ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ⅱ所示)。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  象 

  分  析 

  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这就是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上图示意的就是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阅读资料

  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厂房和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消防器材必须齐备,并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所有的电气设备和照明设备均应采用隔离、封闭和防爆型装置。

  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

  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跟其他物质混存,对那些相互接触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以及灭火方式不同的物质,应隔离贮存;对那些遇水或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不能存放在露天或高温的地方。

  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堆与堆、堆与墙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的通道。

  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仓库,要做到人走电断,并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以防止自燃或爆炸。

  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小结

  1.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 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例如,家庭里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如果泄漏的话,可燃性气体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一经点燃就急剧地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燃烧和灭火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用品

  学生部分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教师部分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可燃物的燃烧,能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二、问题和猜想

  [提问]:可燃物燃烧会发出什么现象?

  [讨论]:下列反应都会伴随什么现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燃烧、可燃物,进而猜想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猜想]:燃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三、实验与探究

  [演示]: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满足了哪些条件?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还能燃烧吗?

  [讨论]:你准备改变哪个条件?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把白磷直接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

  [学生实验]:选择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你从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要想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三着缺一不可。

  [讲述]: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幻灯片]: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着火燃烧呢?

  [讨论]:如果给白磷补充上那个条件,白磷能燃烧吗?

  你准备怎样为白磷提供那个被改变的条件?

  向热水中的白磷补充空气,可以使用洗耳球连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别好。有学生提到,需要“送气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送气机。

  [实验]: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充条件,实验并观察。

  [讨论]:有什么现象?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只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水火也相容!

  四、讨论和交流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燃烧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我们怎么熄灭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一定能燃烧。

  [讨论]:灭火有哪些措施?“灭”字头上的“一横”起什么作用?

  [活动]:熄灭小蜡烛。

  [讨论]:你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灭火。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如果把碳酸钠和浓盐酸放入瓶子里去,会是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装置起什么作用?

  [阅读]:学生阅读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五、练习和巩固

  1.“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实验时,如果不慎把酒精洒在实验台上并燃烧起来,我们可以用湿抹布扑盖。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这样做为什么有利于灭火?

  5.烧不坏的手帕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将一块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等酒精火焰熄灭后,观察,手帕竟然丝毫无损。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六、情感交流

  [讨论]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实验说明

  1.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分别探究氧气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白磷燃烧后,要塞上橡皮塞,以减少白烟扩散。

  教学后记

  用学生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上,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燃烧和灭火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

燃烧和灭火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精选11篇)燃烧和灭火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  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