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之门(专业17篇)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一八音盒。这个八音盒是我九岁时,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这个八音盒给予我快乐,我一直把它当做我的宝贝。
这个八音盒长十五厘米,宽五厘米,高六厘米,它是一长方形,颜色是粉色的,上面还有一些精美的花纹,打开八音盒,里面有一个小圆盘,圆盘上站着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上身穿一件蓝色的短衣,下身穿着一条红色的短裙,脚上穿着一双紫色的舞鞋,手摆着芭蕾舞的姿式,小女孩的旁边挂着几只蝴蝶,这个八音盒是靠发条转动齿轮在加上电池,就可以唱出动听的歌。
我按了一下开关,在女孩头上面装有一个飘雪的机器,女孩转了起来,在优美的歌声下,女孩跳起了芭蕾舞,女孩上面的那个机器飘起了雪花般的东西,挂在女孩旁边的几只蝴蝶发出了彩色的光茫,女孩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跳着美丽的舞蹈,我陶醉在这里的一切,仿佛我就是那位女孩,蝴蝶飞到我头上,为我增加一丝美意,雪花飘到我头上让我更加梦幻,让我更加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我学过许多乐器,其中我最最不能忘记的是葫芦丝,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流行于傣族地区,历史十分长远。可以追逆到先秦时代。
葫芦丝它发音优美,亲切。善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还有调节心情的作用,如人心极度疲劳不妨用欢快的节奏调节自己。那时你会忘掉一切烦恼和欢乐的音符融合在一起。直到音乐悄然而去,那喜悦却在人的心头,耳旁回荡。
我喜爱葫芦丝,喜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那如丝般飘逸,轻柔的,稍带鼻音的奇特声音,令人回味无穷。
艺术,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但我认为,生活处处有艺术:拾金不昧,这是心灵的艺术;一声问候,这是言语的艺术;乐于助人,这是行为的艺术。艺术,不仅仅是一首歌,一支曲,一块墨,一幅画,它还潜藏与我们身边,但问题是我们能否发现他、拥有它。人们总说发现身边的美,可不曾想过:美,也是一种艺术。
初二:李晓玲。
太阳就那个升……”
每当听到这首激情高亢的陕北红色民歌,让我不禁想起了陕北歌王――王向荣老师。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与我一个镇子上出了一位唱歌的名人,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王向荣老师的名字,但始终未曾谋过面。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在榆林参加工作,有一次回府谷演出,我有幸聆听和感受了他的歌声,当时我无比激动,激动有两个原因,一是亲眼见到了和我老乡的王向荣先生,二是他的歌曲确实感染了我,高亢、动情,到后来使我也慢慢喜爱上了陕北民歌。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一首《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将当晚的演出推向了高超,当时的体育场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从那一刻起,王向荣先生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更加深刻,直至后我参加工作再见他时,他已步入耳顺之年,岁月催人老,再见老先生,令人唏嘘不已!
从自己内心来说,岁月在流逝,但多少年来我依然在关注着他,关注他的原因一是我和他是老乡,他也是我的长辈,和我父亲是同一代人,内心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和关注他的发展情况;二是后期和他的子孙后代大多数成了朋友、同学,更让我对他有一种敬重。有一次有幸在网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纪录片,又拉回了我对他的挂念和记忆。在纪录片中听到他激情高亢、原汁原味、沧桑厚重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一位歌唱家的心酸和不易。尤其看到一位老母亲的仁慈和大爱,多年来对王向荣先生的影响和熏陶,使得他今天走向成功。
来到榆林参加工作有余,有幸认识和结交了王老师的儿子王志明,与他第一次相见,从他身上看到了被艺术熏陶的风范,更对他有一种亲切感。亲切的是我们都是老乡,更期盼的是能通过认识了他,后期肯定有机会能走进王老师。在得知王老师要出书,我交代志明一定给我留一本,他应许了,也兑现了承诺!首发仪式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参加,也错过了与王老师见面的机会,但更幸运的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王老师和作者亲自签名,书赠予我,如获珍宝!那种激动和高兴用言语无法表达,于是我俩酒桌举杯连碰三杯,表示感谢和感激!
当拿到那本书的一刻起,我迫不及待地想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想进一步地读懂和了解王老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不分昼夜用了三天时间基本将《艺术之路》阅读完毕,当我深深地被感染了,我对王老师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也不由而生的有了一种敬重。从黄土高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从一名农民到西部歌王,经历了千辛万苦,走过了千山万水,我认为只有王老师能做到!从书中各种景象仿佛在我眼前呈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靠大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跳出了大山,走向了成功。虽然他远离了多少条千沟万壑,但他的心中永远装着故乡,那份情永远是黄土情,也有唱不完的信天游和想我的二妹妹!这种梦想和现实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正是我父亲同一代人的梦想。
文章写的`很朴实,也写的很有农村的味道,作者用心良苦!俗话说“伟大的艺术成就来源于生活和农村”,正因为王老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生活中有切身体会,他把农村和民歌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他不忘初心,心中装着农民,才造就了他伟大的事业。作者为了编著这本书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和记事,跑遍了天南地北,为我们呈现了客观、原汁原味的具有乡村和艺术的一本好书,实属不易。
由于时间关系,有很多的感受想谈,也有很多的体会想一一道来,待腾出时间我再硇鸨怼。
作者简介:贺飞,男,1984年1月出生,陕西府谷县人目前供职于榆林机场有限公司。平时爱思考、爱运动,喜好写作。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梦想:花儿的梦想是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雏鹰的梦想是展开双翅,搏击风浪;小树的梦想是突破云顶,成为参天大树;而我的.梦想是站在光芒万丈的舞台上自由地舞蹈。
上幼儿园的时候,园里开设了舞蹈班,班里很多小朋友都在报名。出于羡慕,回到家,我便央求妈妈给我报名。妈妈为了培养我的兴趣爱好,便答应了。可是学习了没几天,我的热情就没有开始那么高涨了,上课时,心不在焉地听老师讲课;练习舞蹈时,不注意细节,做出的动作不优美。一天,课间休息时,老师给我讲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她说,爱迪生为了研制蓄电池,整整花了十年时间,遭受了许多次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坚持,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做事如果做到一半就放弃,肯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你的底子不错,可不能半途而废呀!”舞蹈老师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我的舞蹈激情。
我喜欢被万众瞩目的感觉,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正是我的艺术家之梦。通过这次大赛,更加坚定了我的艺术家之梦,为了这个梦想,我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
文档为doc格式。
我学了很多门艺术,其中,学习的时间最长的`一门艺术就是音乐了。
我学的第一种乐器是电子琴。四级以前,教我的老师是付老师,她还是一位态度和蔼的幼儿园老师我和其他七位同学(另外还有一个班,八位同学)一起学习,那时的我不大喜欢弹琴,每次练习总是惦记着:练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一下啊?那时的曲子大多以音阶为主,偶尔来几首乐曲也都“不大成调”,“哆唻咪发嗦啦西”这七个音符在眼前一成不变地排列着,十分枯燥,因此被妈妈骂也不知道骂了多少次,就连书都快要被扔破了,外婆也都成天唠叨着。我很想放弃电子琴的学习,但是我转念一想,之前花的钱不能白费;既然学了,那么就要学到底。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我演奏了三首曲子,结果在座的所有同学、老师和家长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典礼结束以后,很多家长都围在我的身边,问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练的?是怎么练的?是在哪个地方练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有成就感。所以在妈妈的强烈要求和坚决支持下,在大家的鼓励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终于得到了电子琴四级证书。
四级到十级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俞老师,他是一位个子不高,体型略胖的中年男老师,演奏的时候经常甩动着他那如同音符般的卷曲头发,粗壮的手指在琴键上有力地蹦上蹦下,并不苗条的身材却能附和着音乐轻盈地摆动。弹奏的曲子跟以前就完全不同了,不但有贝多芬写的《小奏鸣曲第一乐章》和《献给爱丽丝》;有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骑士》、《拍球》和《小曲》;有舒曼写的《第一次丧失》;而且有李斯特创作的《拉科奇进行曲》和《维也纳圆舞曲》;而且有聂耳创作的《金蛇狂舞》;有j·施特劳斯写的《春之声》;还有……。在一张张乐谱上,小蝌蚪般的一个个音符上下高低排列着,使得有些乐曲变得抑扬顿挫,有些乐曲变得舒缓平和,有些乐曲变得……。在这些优美的乐曲声中,我渐渐感受到了音乐的优美和音乐带来的乐趣。那时是在星期四晚上上课,只有三个同学和我一起学习。因为年级的升高,作业特别多,根本来不及做;有时还要搞值日;有时饭都来不及吃;搬新家后,有时连公交车的末班车都赶不上,因此,常常在星期五的时候弹起来还是断断续续的,星期六、日的时候曲子还
我的艺术之门(专业1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