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社区和农村基层警务公开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社区和农村基层警务公开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中,笔者立足于松原工作现状,深入分析制约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的突出因素,对深入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一些的想法和相应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思考之一:要打破思维定势,立足现实,不拘形式,谋求警力部署、警务室设置和群众治安需求的有机统一
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面临的基本现实是警力总量少、治安任务重、勤务模式不科学,必须基于这个现实去谋划,去研究、去开展。而首要的,则是破除一些观念上的局限和思维定势。
1、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主体不仅是派出所的社区(驻村)民警,而是对巡警、交警、刑警等警务力量的科学整合。社区和农村警务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警务模式的变革,即从发案—投入—破案的被动反应型向投入—预防—减少犯罪的主动进攻型转变。这种警务模式要求,派出所、巡警、交警、刑警、治安、国保等警务力量都要把工作的倾注点放在警务区,最大限度地警务前移,共同以维护警务区治安为己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警民和谐的目标。因此,在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中,要对各种警务力量作通盘考虑,科学布警。基本设想是:以警务区为立足点,科学整合警务资源,既要考虑各部门、各警种的业务特点,实行分层次管理,更要从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大局出发,推进派出所、巡警、国保、禁毒、交警进驻警务区开展工作,实行捆绑式办公,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合力,实现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由过去社区警“单打独斗”向各警种“齐抓共管”的转变。
2、警务室设置的依据不仅是地理区划、人口数量,更主要的是依据警务区治安复杂程度,实行分类设置。这种主导思想主要是为了避免平均用警、机械性地设置警务室,而是将警力投放、警务室设置到公众最需要、最易发案的时空,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到面,既缓解了派出所警力紧张问题,又节约了警务室建设的成本。基本设想是:在治安复杂的警务区、撤乡并镇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重点企业、重点学校等处,设置一类警务室。一类警务室在硬件建设上要有标牌标识、基础簿册、工作制度、警务公开图板、警务装备、便民设施,达到规定的“六统一”标准;软件上要实现多警种联勤,24小时值班备勤,治保会、联防队、保安队、司法办等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防范、打击犯罪等工作。在治安相对平稳的开放度较高的杂居区、“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设置二类警务室。在二类警务室即警民联系点,可以依托社区和村委会,合署办公,也可以租借房屋,在硬件上要有标牌标识、警务公开板、基础簿册、必要的办公设备,达到“四统一”标准;软件上要整合各种综治力量,开展治安联防。在治安稳定的以纯居民住宅为主的生活社区和村屯,设置三类警务室。三类警务室即流动警务
关于推进社区和农村基层警务公开工作的几点思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