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必须坚持可持续战略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可持续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的浪潮中,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国家和各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进行了较多的努力,但是,结果并不令人如意,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就业安置没有作到可持续化。
一、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结症:就业安置不可持续性
1、征地补偿费用低,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缺乏经济基础。
2、社会保障缺位,失地农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依靠。土地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如果政府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由于有些失地农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因此也没有一个村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除原来少数以
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收入变化不明显外,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因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得到尽快解决,收入明显下降。而生活消费支出却有所增长。原因是失地后农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比重增大,意味着相同消费量要多支出。有的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缺乏长远打算,表现出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和只能听天由命等低落情绪,有限的补偿费,坐吃山空,甚至参与赌博,个别家庭落到了生活无着落的困境。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失地农民大都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旦补偿金用完了,基本生活费就没有了来源。目前,农村正向老年社会进入,养老保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今后该怎样寻求生活的出路,不少人显得焦急和无奈,特别是中老年人、病残人等弱势群体,失去土地之后,便依赖集体和政府来解决生活问题,但集体和政府又能解决多少呢?多少人在等待、在期盼!这是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依靠,但是,他们却遥远的很。
3、就业培训跟不上,失地农民无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优势。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一些农民分到土地征用款后,很快就花光,他们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民。
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尤为突出,虽然他们过去是农业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必须坚持可持续战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