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援建指挥长顽强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灾区援建指挥长顽强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四川**平武县**镇被确定为我市对口援建的重灾镇。一条无私大爱的纽带把**和**联在一起。
在援建过程中,**建设者的奉献故事感动着巴山蜀水,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援建**镇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张春海的事迹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我市援建队伍中的一员,今年50岁的张春海,始终坚持与灾区人民奋战在一起,有过三次心脏病史的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病倒在灾后重建第一线。
当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四川**转到成都的医院不久,话说多了,还是会感觉心慌、气短,浑身乏力。可只要一说到**,一脸的倦容即刻烟消云散......
他说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马上好起来,回到山水深处的**,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临危受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镇是平武县的“南大门”,紧邻北川,平均海拔1600多米,幅员面积148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1万人口,其中羌族人口9800人。由于**镇正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所以地震过后,全镇5600多间房屋垮塌或严重损毁,200余公里通乡通村道路被毁,通讯、电力、供水、供气全部瘫痪。
为了尽快帮助灾区群众恢复重建,2008年11月,市发改委调研员张春海临危受命,带领援建工作组赶赴**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灾区人民建设家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春海在拿到派遣书的那一刻,没有丝毫犹豫。
初到这里,眼前的一切百废待兴,条件异常艰苦。当时,援建组6个人挤在一个潮湿的帐篷里,坚持了一个月,才搬进一栋经过简单加固的4层小楼。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是常有的事,洗澡更是一种奢望,一旦停水,援建组需要步行一公里去抬水。由于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及饮食习惯,张春海和很多援建干部经常出现腹泻、咽喉肿痛、牙龈出血等症状,苦不堪言......
如果说艰苦的生活条件事小,那么频繁的余震及滚落的山石,就使得危险无处不在。
经过粗略统计,张春海带领援建组进驻**的这段时间,共发生大小地震150次以上,最多的时候一天就震了4次。这样的环境下,张春海坦言自己也很害怕,每次余震来临,他也会和大家一起往外跑。“但我平时不能表现出来,我要起到带头作用。”张
灾区援建指挥长顽强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