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研究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和减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