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23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安徽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安徽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安徽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安徽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安徽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