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乡、贫困乡,居民皆为**族移民群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研究少数民族乡当前农村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转变“难”。一是村支“两委”班子职能意识淡薄,“推、拖、等、看”思想严重,甘于现状,不思进取,“应酬”工作。二是村“两委”班子弱,缺乏创造力,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发展意识落后。三是部分村班子成员及党员素质低化、作用弱化。班子难以履行新时期村干部职能,党员队伍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选贤任能“难”。一是农村工作压力大、报酬偏低,存在“村干部政治上无盼头、经济上无干头、生活上无源头”的思想认识,村中一些有才能的年青人宁可当“平民”,也不当村干部。二是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局限,一些年轻人、经济能人外流严重(外出务工、经商等)。干部培养、党员发展困难。部分现任村支书“官本位”回想严重,压制人才成长,有意设置障碍,把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关在“党门”之外。
(三)、带村致富“难”。一是村干部带村致富的观念不强。能过“三培双带”活动的深入开展,部分村干部已成为致富能手,但带村致富的意识不强。二是带村致富的能力弱。部分贫困村虽然争取到了相应的扶贫项目,但在项目的落实、发展上没有相应的能力支撑,致使项目发展不景气。三是资金、技术短缺。受经济基础和区域条件的限制,部分村虽然计划了村发展思路,但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
(四)、办理实事“难”。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缺乏重,导致村里正常的开支无法保证,“无钱办事”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原因分析
1.尽管乡党委对村级组织建设很重视,但各村支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票子”和“帽子”工作上,对基层组织建设抓得不够,精力投入少,经费上更少,甚至不投入、无具体强化措施,忽略了抓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2.教育治理方法滞后,不适宜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教育治理方法的意识不强,不主动、不积极、不创新。
3、绝大部分村干部素质较差,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缺乏干事的激情,班子建设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4、部分村干部在执行政策、履行公务时没做到公平公正,有优亲厚友的现象存在。
三、思考与对策
抓好我乡各村党组织的整治和转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大力开展“三创三强”活动,紧扣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实际,在“难”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下力气。
1、要树典型、抓劳动,做到“赶有目标”,致力思想“难变”的问题
针对部分村干部履职责意识淡薄、发展观念落后、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实际,首先要从带动上入手,树典型、重示范。“做给干部看,带着群众干。”在树典型上要处理好“点”与“面”的互动关系。首先要把握“面”,找准“点”,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区域共性、民族特色及群众基础,要从“点”上建立建立“面”上追赶的“目标”。其次是突破“点”、带动“面”,做好“点”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培训带动功能。三是“面”促进“点”。广东听取示范点周边村干部及党员群众的发展需求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点”的培训示范功能,推动示范点的进一步发展。
一要强化思想激励。通过召开片区调试会、现场培训会等,不断进行经验交流,激发村党组织管不的工作热情。
二要明确责任,强化指导。根据村情和村“两委”实际,合理设置不同层面的党建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指导,并严格考核,明确奖惩,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2、重培养、升素质,做到“任有能力”,解决干部“难找”的问题
一要强化实践锻炼,在培养后备干部上下功夫。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干部老龄化、后继乏人的状况,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重把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者中的会办事、有本领和技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适时选拔为村干部。二是强化培训,在提高干部素质上下功夫。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多种形式、各种阵地分层次强化对村干部的培训,解决好基层干部面对新形势“不会干”的问题。三是在加强班子建设上出新招。在农村大力开展“三培养一健全”活动,即把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建立健全村支“两委”班子。四是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在选择好配强村干部上下功夫,要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创造公开、公开,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切实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人”的框子,通过竞聘、招考、下派等形式推进村干部主要干部的异村任职、跨村交流。
3、搞结对、寻靠山,做到“进有助力”着力贫困村“难富”的问题
一要落实责任,配好对子。在严格实行“一把手”管党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同时,对全县现有的贫困村、落后村进行摸底排查,按照“1 1”、“N 1”的结对矿帮扶模式,对县直相关部门制定明确具体的帮扶目标,落实帮扶责任,确保帮扶工作紧扣村情、深入实际,不流于“几袋米、几床被”的表面形式。二是技能帮扶,找准路子。在各村级组织“发展无路、致富无门”的情形下,各帮扶部门要深入帮扶点实际,察民情、解民忧,积极思考探索帮扶村的发展路子,切实帮助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技能支持和培训服务,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技能与发展需求相对滞后的问题。三是落实资金,垫好底子。资金严重紧缺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拟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进行技能指导的基础上,各帮扶部门要切实帮助贫困村通过部门支持、联系农村信贷等方式,解决发展项目启动资金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后续指导、帮扶工作措施。
4、思良策、增创收,做到“干有实力”,解决村事“难办”的问题
村集体经济无来源、工作开展无经费、为村办实事有心无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政力,因而要加快解决村级“经济空白”、“无钱办事”的问题。一是加强村干部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致富的本领把村干部和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二是人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养结构,开辟多条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支部行业协会,增强村级收入。同时,要制定一些激励、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村干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
5、建制度,抓治理,做到“公开公平”,化解群众“难处”的矛盾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治理制度,推行“事议两公开”的作法,实行重大村务先由“村‘两委’班子酝酿形成初步意见,再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议事机制,真正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公开时间及时、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形式灵活、公开监督有力,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强化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是加大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白新时期党的政策要求,变群众的被动接受政策为主动接受政策、变群众“阻力”为工作“助力”。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部治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在乡党委的指导下,按制度办事,按工作绩效考核,解决村干部“各自为阵”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二)
为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下一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打好基础。最近我们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组织成立了调查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个别谈话、下发问卷等形式,对全镇个党总支和个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概况
马桥镇党委下辖有个党(总)支和个党支部,共有党员人。个党总支分别是教办党总支、机械厂党总支和口琴厂党总支;个党支部中,有机关事业党支部个、农村党支部个和企业党支部个。通过调查,我们对全镇基层党组织进行划类分析,其中作用发挥好的党(总)支部个,占总数的%;较好的个,占总数的%;一般的个,占总数的%;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个,占总数的%,总体较好,略有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镇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市委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镇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抓党建与抓发展相结合,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镇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和大局,把党建工作目标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和推动了中心任务的完成,把党建工作做到了实处。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辟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领域。镇党委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不断更新党的基层工作理念。一是更新组织建设理念,注重研究各类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途径,做到各有侧重、分类指导。二是更新党员价值理念,通过给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强化党员意识,拓展党员参与社会工作的领域,使党员的价值在更多更广的领域得到体现。三是整合党建资源的理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