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黔驴技穷教学设计 黔之驴的教案(八篇)
黔驴技穷教学设计 黔之驴的教案篇一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黔驴技穷教学设计 黔之驴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⑵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三、
新课教学1、朗读课文
⑴指名请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⑵注意字的读音。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强调:“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2、译
⑴请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师巡视)。
⑵指名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⑶生译第二段(略)。
3、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畏惧好奇害怕
(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怀疑胆怯窃喜
表示动作的:蔽窥近遁、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问题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作答,明确:
(1)叫声。“驴一鸣”。(2)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问题3: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思考明确:“庞然大物”是“形体”。
师总结: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问题4: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问题5: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老虎吃掉驴的过程。
生明确:(1)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做到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吃掉它。)
(2)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即文中所描述的,虎“跳――――“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总结: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问题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生讨论作答明确:
(1)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2)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3)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讨论作答: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从驴的角度谈的)。
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从老虎的角度谈的)。
探究各种原因:
(1)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2)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3)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4)“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5)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师总结: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⑴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⑵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⑶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
(1)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
2023年黔驴技穷教学设计 黔之驴的教案(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