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4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71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2.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表达技巧,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2.难点: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这个诗歌的王国中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形式的诗歌,曾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叫《雨巷》,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戴望舒”。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名家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听完朗读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哀愁与怅惘。

(三)深入研读

1.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些优美的图景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明确:雨巷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梅雨时节,在一个无名小巷之中,矗立着一个彷徨孤独的人,渴望遇到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但这位姑娘却如梦一般,出现又消失。

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我。2.这个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这是一个忧愁迷茫,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像梦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姑娘。

3.作者创设的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

雨巷:黑暗的社会现实。

油纸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我:孤独者。

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

篱墙:社会黑暗困顿的大环境。

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理想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惆怅的。

(四)拓展延伸

提问:你们觉得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姑娘象征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明确:

①存在,象征诗人心中那美丽心爱的姑娘,年轻人爱情的苦闷和追求。

②不存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戴望舒也遭到通缉,诗人革命理想幻灭,“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了诗人美好的革命理想。

同学们自由发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引导,跟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走进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人自己在其中孤独地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能学会用心品味诗歌,学会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作业:背诵《雨巷》。

四、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白话文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介绍作者帕斯卡尔,简单概括文章内容。

2.能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品味鉴赏帕斯卡尔深邃的思想。

3.认识思想对于人的可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感知帕斯卡尔对于思想的态度。

2.难点: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认识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外有位诗人曾经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那么大家认为一个人最为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引发讨论,进而提出在帕斯卡尔眼里,思想对于一个人最为重要。

(二)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课上释疑,ppt展示重难点生词。

明确:屏幕出示重点生字词,学生朗读。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3.诵读全文,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明确:文章题目运用比喻将人比为苇草,展现出人的生命脆弱的一面,但是人不是一根普通的苇草,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三)深入研读

1.默读前两段回答问题,这两段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并进而顺势提问,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核心观点,起到一个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请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并讨论作者在阐述思想使人伟大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与茫茫宇宙相比,虽然人像苇草一样脆弱,但是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与没有思想的他物而言人是伟大的。

比喻,将人喻为苇草,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衬托出思想的力量:在宇宙中人无比的脆弱渺小,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3.请结合“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我们身处宇宙之中,不可能拥有宇宙的全部空间,所以从空间的角度是宇宙囊括了我们。但是在思想的领域,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可以囊括宇宙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文章运用比喻将人比为有思想的芦苇,请你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句话人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并说说你这样写得理由。

预设:人生是一座拥有无尽财富的宝藏,因为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向前,你都会获得新的财富。

(五)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收获,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

作业:课下找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全文并阅读,进一步感受帕斯卡尔思想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篇二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课题:鸿门宴 课时:三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②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③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词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本解读 (一)作者简介

由一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史记》中的有关知识,回顾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简介 投影(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四)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析鉴赏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合作探究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燥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拓展探究

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朗读指导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思路小结

着重阅读

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学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温馨提示:华图教师网(http:///),微信公众号:htjiaoshi,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备考资讯及时推送,更多精彩,欢迎订阅!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售前电话:4006-01-9999 售后电话:010-8298221 资格证 qq 群 :248126741 教师招聘 qq 群 :600495464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篇三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介绍词的知识,介绍作者,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对它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呢一共描写了四幅图画,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图画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4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2.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