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楷书教学(五篇)
柳体楷书教学篇一
1.通过观察分析全包围结构“大口框字”的书写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临帖能力。
2.掌握全包围结构字的特点和写法,笔法准确,结构端正、匀称、美观,以及各字根间搭配合理。
3.培养学生对书法运笔之美和结构之美的审美能力;领悟汉字书法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通过欣赏并学习书法,渗透人文教育。
4.举一反三,写好全包围结构“大口框”的字。
【教学重点】
1、全包围结构——“国”字写法
2、“厶”和 “口”在古碑贴中的通用规律。
【教学难点】
被包围部分与外框的协调搭配
【课前准备】
黑板布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国”字学习“囗(wéi)”部
在古代,每个部首都有一个读音,“囗”读音为 wéi,表示疆域、边界。
二、探索研究,掌握含义
1、“或”:表示一个国家可以或大或小。
2、“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代表
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
3、“口”:代表人口。
4、“一”: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人需要做人之道,经商要有经商之道„„。“一”代表一个国家的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在学习书法前,先懂字义。〕
三、分解练习,掌握要领
1、“囗(wéi)”,书写要领:左竖要坚挺有力,曲中带直。横画上扬,起笔处和竖画呼应(顾盼生姿),折处提笔然后重按,再用力下行,到末端(超出左边的竖)然后顿笔、调整笔锋、迅速出钩。外形呈左梯形,上下稍长些,不能写成方形。
2、“戈”,书写要领:横画要短,并且上扬;斜钩要长,逆锋起笔,顿笔,然后转锋下行,弧度不要太大,到低端,调整笔锋,用力向正上方出钩,出钩要短;撇画要高,逆锋起笔,顿笔之后,然后速度稍快写出,要挺直有力;点如坠石,要大小适宜,位置在横画和斜钩的空白处。外形呈窄长形,斜钩是主笔。
3、“或”,书写要领: “或”字最关键的是笔顺:横—口—提—斜钩——撇——点
4、提问:我们在古碑帖中看到的 “或”字里面是“口”,还是“厶”?找学生回答。回答:是厶。为什么呢?是因为古代“厶”和“口”是通用的,所以看古碑帖当
中“员”通常写成
〔设计意图:分解练习,化难为易,个个击破。〕
四、字根合并,写好“国”字
1、笔顺:竖——横折钩——或——最后封口
2、“国”字结构:里面的空白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要满而不拥挤,笔画和空白要均匀,整体呈左梯形。
(设计意图:合并书写,掌握要领。〕
五、叫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试写类似的字,然后让同学们评价,教师给予讲评和鼓励。例如:可以写“固、因、困”等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
六、课堂总结,表扬
先进
1、掌握 “大口框”结怎
构字的处理方法,学会样写好组合字。
2、“国”字里面蕴藏的天地哲学。
3、掌握 “口”在古碑帖当中通常写成“厶”的规律。
4、举一反三,写好其余全包围结构的字。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通过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享受成功的快乐,鼓励自信。〕
六、课外延伸
简化 “国”字的来历,以及蕴藏在国字里的奥秘。〔设计意图:留下悬念,衔接下一节课。〕
【附1】简化字国字的来历
古代国字的写法还有三种:(1)或(guo),(2)囗,(3)囗里面一个王字
囗里面一个王字,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造的一个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实现了民主化,国家没有“王”了。所以在采用“国”字的时候,郭沫若先生加了一个点,将“王”改成了“玉”,取义“ 玉乃国之重器也”,中国玉名扬海内外。所以现在使用的这个简化字就是这样来的。
【附2】学生课堂作业
柳体楷书教学篇二
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
《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方笔”和“圆笔”并举的。
“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短横,它的形态短而粗,左右粗细基本一致,中间略下垂,两端略上翘,常常用在一些字的首笔。如“正”、“矢”、“夫”、“琉”等字中的首画横。
柳体横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起笔齐,收笔顿挫明显。在起笔时要逆锋轻入笔,然后横切而下,并迅速向右行,不可迟钝,一顿作收。
2、竖钩带托
竖钩带托是柳体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种钩在实际运用中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笔运行到竖的下端时,稍向左弯,然后略向上回锋,并迅速向左踢钩,如“乎”、“宇”、“承”、“摩”等字中的钩;二是笔运到竖画的末端,略向上提笔,使竖画的末端稍细,再向左迅速平出,如“东”、“事”、“来”、“乘”等字中的钩;第三类采用笔未到而意到的方法,将笔行到竖画末端时,笔锋略提,使钩似有似无,如“街”、“摧”、“录”、“于”等字中的钩。另外,钩画还有多种变化,如“刀”字的横折斜钩,“句”字的横折弯钩,“弥”字的横折弯钩,“乃”字中的横折折弯钩,都和前述的钩法类似,只是位置略有不同而已。
3、竖画的笔势
竖画总是比横画粗壮,末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垂露或悬针,如:“干”、“十”字。并列两竖呈现或相向或向背之势,一般全封闭的字体,如“固”、“国”、“圆”、“团”等字,两竖都相向,且右竖粗于左竖;而三面包围的字,如“门”、“闻”、“开”、“阐”诸字的两竖则采用相背之势。
4、撇画的种类与特点
柳体字的撇,长撇柔曲,如“左”、“大”、“丈”、“妙”等字中的长撇;短撇挺直,视不同结构字体之需要,有弯头撇,如“有”、“右”;有平撇,如“香”、“千”;有短三角撇,如“征”、“佛”字中的撇画;另外还有直撇,如“为”字;回锋撇,如“盛”、“威”等字;兰叶撇,如
“度”、“尘”等字中的撇。种种变化,不一而论。
5、粗壮有力的捺画
柳字的捺画都较粗大,捺脚长,捺尾细。他的种类有直捺,如“金”、“舍”、“之”、“足”等字的捺;短捺,如“张”、“豪”等字的捺;侧捺,如“定”、“是”等字的捺;横捺,如“道”、“造”等字的捺;反捺,如“逢”、“腹”等字的捺。
撇捺相交时,则撇轻捺重,如“丈”、“教”、“授”、“没”诸字中的撇捺。
6、丰满刚劲的弯钩、戈钩
竖弯钩的弯部,写时要一路圆转,如“礼”、“犯”字
柳体楷书教学(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