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教学设计一等奖(五篇)
分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一 .教学 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分式》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5册第 11章第 1节,是在学生小学掌握了分数,中学掌握了整式及其运算 ,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并运用分式的有关知识解决分式方程、公式变形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分式的概念是分式一章中的重要内容,在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以及公式变形时要考虑字母的条件等都与分式的概念有重要的关系.分式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巩固和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分式方程、公式变形、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等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 的初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意识,特别是学生对于用新知识、新观点来认识周边的世界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适合分式内容而又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类比分数 探究分式,反映分式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应用意识,加强对“分式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的认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进社会”的理念.
二.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分式”的教学要求,结合我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 在 现实情境中准确的列出分式,正确掌握分式的概念,理解有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联系、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 0 的条件.
②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体会建立分式数学模型的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认识规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由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体会类比的 数学方法、转化的 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开放探究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活跃学生思维,体验学习的乐趣及探究精神 .
2、教学重、难点:
①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掌握分式的概念. ② 教学难点:用 类比数学方法掌握分式的概念,对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 0 条件的探究.
三.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问题,类比的数学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采取 师生互动探究 发现式教学 法,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 学习分式的概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大量图片使学生 从直观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类比的方法,感悟数学 建模思想 .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学校开展“奥运我争先”活动中,善于细心观察的小明发现: 2008 年奥运会主会场 鸟巢国家体育场 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体育馆,观众容量为 91000 个(固定座位 80000 个,临时座位 11000 个),雅典奥运会主会场的观众容量为 45000 个.
问题 1 : 你知道鸟巢 国家体育场的 观众容量是雅典奥运会主会场观众容量的多少倍吗?
问题 2 : 如果鸟巢 体育场 观众容量为固定座位 a 个,临时座位 b 个,南非世界杯体育场观众容量为 c 个. 你知道鸟巢体育场的 观众容量是南非世界杯体育场观众容量的多少倍吗?
本阶段 从学生亲身经历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营造使学生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向数学问题本质的真实情境,学生会自然想到类比分数,从而引出 研究课题—分式.
2、建模类比,形成概念
同 特征为:都有类似于分数的形式;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母中的整式都含有字母,每一个分母都不得 0 .
本阶段 通过学生 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类比分数,归纳分式的特征,体会类比、转化等 数学思想 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认识规律.
③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比分数概念,抽象概括形成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 a、b 表示两个整式,a ÷ b(b ≠ 0)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 b
中含有字母,那么我们把式子 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b ≠ 0)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 a 叫做分式的 强调 :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母是除式,分子是被除式,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还有括号的作用;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分母 是除式,因此分母不等于零. 只有在分母不等于零的条件下,式子才有意义.分母不等于零是分式概念的组成部分.
④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分式概念后,教师指出:“式”扩充到“有理式”,并 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有理式的概念及分类.
本阶段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揭示分式概念的本质,突出分式概念的有关特征,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 “从数到式”重大飞跃”。
3、合作交流,巩固概念
本阶段 通过以下题目,使学生巩固掌握分式的概念,感受分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发展符号感和应用意识.
① 比一比,谁最快!
问题:下列各式:
是分式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本阶段 通过学生抢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分式的概念,正确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及联系,从而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② 试一试,你能行!
问题:当 x 取什么值时,下列各式: 有意义?
本阶段 先让学生独自进行判断,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学会言必有据,明确遇到分式问题,首先要考虑当分母不等于零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在分母不等于零的前提下去研究分式问题.
③ 赛一赛,谁最棒!
问题:从“ 1,- 2,a,b - c ”中,任意选取其中若干个,组成两个有理式,其中一个是整式,一个是分式. 本阶段 通过开放探究型问题,使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巩固有理式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整式与分式两个概念本质的区别与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探究能力.
4、拓展探究,深化概念
1.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议一议:
问题:在什么条件下 , 一个分式的值为零 ? 如果分式,怎样确定 x 的取值范围?
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当 x =1 时,分式 , 有意义吗?使学生在辨析中理解使分式的值等于零的条件,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对于学生的正确结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评价,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探究使分式的值等于零的条件.
在学生 分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交流 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分式才有意义;当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即:
分式 为零的条件是
2.巩固练习:
当 x 取什么值时,下列 分式: 的值等于零?
本阶段 采取先议后用例题加深认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先理性考虑,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
③ 拓展变式练习:
当 x 取什么值时,下列各式 为 0 ?
有意义? 无意义? 各式的值本阶段通过 学生 巩固、变式、拓展练习,使学生对分式的概念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
5、课堂小结,反思感悟
反思 《分式》 这节课,本节课使学生经历从丰富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类比分数,归纳、概括、抽象形成分式的概念;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上,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突出概念有关特征; 通过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等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使学生对分式的概念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认识规律,体会类比、转化、建模、方程、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符号感及数学应用意识.
分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分式》教学设计
严道一中 刘贵琼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从分数到分式”,通过学生对熟知的实例的思考得出一些具体的分数与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找出分式的本质特征,及它们与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实例进一步揭示了分数与分式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去类比思考,从而得出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本节课教材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
1、背景:从典型实例出发引出分式概念。
2、思想:通过分数与分式的类比,渗透“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性:全部内容都是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而展开的。本节课教材的以上三个方面特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式的含义,能区分整式与分式。
2)理解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会求分式中字母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有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2)通过“思考”、“观察”、“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分式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数学概念来源于实际,发展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观察”、“归纳”等栏目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类比与观察,由学生自己抽象出分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问题——活动——达成”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章前图,自学本章导言,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过去学过整式,请你举出几个整式的例子。
2、观察两个式子10060与,指出它们的特点,它们属于整式吗?
20v20v3、本章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
章前引言,是学习本章知识的一个“导游图”,通过对引言的学习,给学生展现一个全章知识的背景,初步了解本章将要学习哪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
(二)问题
1、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cm2,长为7cm,宽应为______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______。
(2)把体积为200cm2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
分式教学设计一等奖(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