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5篇)
湘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白银区郝家川小学
周小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观察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发展学生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描述出溶解的特征。教具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激发兴趣
1、从上节课你们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生活中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在水中溶解?它们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简单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到课堂上来,以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3、你们现在是不是很想看一看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师板题: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设计意图:明确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二、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
1、各小组成员观察一下你们小组里,老师都为你们准备些什么物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观察相关材料的习惯。)
2、出示高锰酸钾,学生进行观察。问:高锰酸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高锰酸钾的性质。)
3、需要使用高锰酸钾时应注意些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规范地演示取放高锰酸钾。)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物品,所以先让学生观察。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再进行介绍、演示,加深学生对高锰酸钾的认识,吸引注意力。)
4、学生实验:
(1)各小组选一位成员用药匙取几颗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一个水杯中,静静地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2)用筷子轻轻地搅拌,观察高锰酸钾和水溶液的变化。(分别把观察结果填写在课本上溶解过程记录表上)
5、学生回忆交流: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是怎样溶解的?(提示学生借助记录表对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描述)
教师相机板书:看不见颗粒 分布均匀 没有沉淀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搅拌前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的,搅拌后高锰酸钾和水有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6、学生把食盐放入另一个水杯中静观一会儿,再用筷子轻轻搅拌进行观察。同时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7、学生描述食盐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8、小组交流: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9、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三、比较分析出溶解的特征,掌握判断方法
1、学生实验:将面粉、沙分别放入剩下的两个水杯中静观一会儿,再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面粉、沙在水中的变化分别是怎样的。
3、学生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并用铅笔填写课本上状态记录表。
4、小组合作交流:借助记录表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5、学生汇报。
6、全班交流讨论: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怎样观察和区别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师板书:不能分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你们也可以发现科学,也许将来你们就是一名科学家。
五、课外作业:
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生溶解现象?是怎样溶解的?
湘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溶 解
执教者:桃花九年制学校 涂秋平
教学内容:湘教版科学教材第33、34页。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水、烧杯、搅拌棒、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盐是怎样藏如水中的?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教师演示沙子和高锰酸钾的对比实验)
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揭示溶解概念:像盐和高锰酸钾这样藏入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溶解在水里。
四、探究实验:
1、提出猜想。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2、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易溶解的结论。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活中的溶解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溶解的现象?
六、拓展提高
请你想想办法如何使冰糖以最快的速度溶解到水中?(研碎、搅拌、加热)
七、课堂小结
这寻常的水中可有不小的学问。
教师寄语:请记住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善于观察思考,经常动手实验,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溶解
像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
湘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
最新湘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