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设计色彩 教案 色彩学教案(5篇)
设计色彩 教案 色彩学教案篇一
课程名称: 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必 修 授课班级: 视觉0901,0902 授课学期:09-10第1学期 授课学时: 80学时 总 学 分:
授课教师: 周 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设计色彩教案
写实性归纳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它是介于具像性绘画和平面装饰性绘画之间的过度形式。这一阶段要求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我们知道一般的写实性色彩是以反映自然的光色现象为主旨的,它是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现象的真实记录,带有较强的客观性。写实性归纳是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在形式上遵循客观原形的基本状态,对复杂细微的色彩关系,明暗关系做以减法,是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或客观色光效果。该课题训练是一个删繁就简,提纲携领的过程。从写实性绘画过渡到写实性归纳较为顺理成章,因为这种归纳写生在构图,构形,构色上多遵循物象客观呈现的状态,一般来讲在画面上较易把握。写实性归纳写生的形象变化是在忠实于自然物象的基础上予以剪裁,取舍,修饰。对物象中特征突出的部分和美的部分加以保留,或进行艺术处理,使之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写实性归纳构形应注意以下几种特征:(1)立体化---形象描绘仍然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面貌。保持立体的空间状态,每个物象的形体特征以及形与形之间的空间关系,都是按照客观的自然秩序来进行塑造的
(2)整体感-在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形态的塑造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在形态丰富的层次中采取减法。即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强化形象的整体感
(3)秩序化-秩序化是把自然中杂乱无章,散乱无序的东西,顺理成章予以归类。在不失自然天趣的情况下通过变化处理使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呈现出秩序感,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特点
写实性归纳的构色,不是机械地照抄、模仿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制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取分阶法,限色法
分阶法:这是概括提炼最常用的办法。即对每一个单体的物像首先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取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例如对象中色彩的明度若为九阶的话(其中1为最暗,9为最亮),九级中包括一到九个丰富的多级差别的层次。而在画面中我们只须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来表现1-9个级数的关系,这1-5-9的关系就是从九个级数中提练出来的。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练方法,可使形象更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限色法: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级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疏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写实性归纳只是装饰写生中的序曲和引子。
(1)色彩归纳写生的概念
色彩归纳写生是衔接绘画和艺术设计的一座桥梁。它是研究和探讨新的绘画写生方式,以建立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上均构成了独自的指向。比较而言,一般的绘画性写生较多采用写实的方法,以准确表达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标。色彩归纳写生则是在面对客观物象的感性基点上,强化了主观表现和理性的设计意念,它不以描绘 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的,而是以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其训练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服务。
(2)色彩归纳写生与设计的关系
色彩归纳写生是以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其训练目的是直接为艺术设计服务。原因在于,在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包括构图、形态、色彩、质感以及形式构成和风格特征)深受功能、对象以及材料工艺的制约,这种制约形成了造型与其用途、生产、经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可以说,归纳本身即是一种在材料工艺条件限制下而产生的有效方法。
在工艺生产中,归纳手法是遵循生产条件而设置的。例如,材料工艺性较强的陶画、漆画、刺绣、织物壁挂、印花织花、木刻、拼贴、镶嵌等,都体现了在表现形式中的这种依赖性,适合性或被限定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体现了在造型中的“装饰性”特征。
在色彩归纳写生中,虽然并没有工艺的直接束缚和制约,但归纳的方法无疑可实现工艺的特征。而抛开工艺看,它又是一种明快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悦目性、怡惰性和一种雅俗共赏的美。
作为获取装饰造型能力的色彩归纳写生训练,已不仅仅是写实性色彩造型到装饰性色彩造型的简单过渡。更重要的是在绘画与艺术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功能性要求的艺术设计提供在造型的观念、方法、技能、形式风格和创意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3)一般性绘画写生与色彩归纳写生的区别
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色彩写生分为两大块:一是为获取写实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色彩写生;二是为获取装饰性色彩造型能力而进行的色彩归纳写生。两者都是视觉艺术造型的基础,但从更微观的角度看,前都侧重于绘画基本造型规律的认识,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装饰色彩造型规律的研究,这里,我们将写实性绘画色彩与装饰性色彩的差异分析对照如下:(a)在观察方法上,写实性绘画要求科学、客观地认识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认真观察和分析光源色、环境色、物体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装饰色彩写生却着重研究客观物象在画面中的形、色的主观处理和形式构成方法,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调和规律。
(b)在创作观念上,写实性绘画为纯艺术的观念表现。虽然多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但在创作机制上相对自由,不必考虑欣赏对象和特定环境的要求,可毫无限制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装饰色彩造型是受限制的,虽然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图和主张,但其思想观念、情感个性在通过造型形式媒体的转换上,要受到欣赏对象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并由于装饰的内涵多呈现出悦目性、怡情性和某种形式意味。
(c)在表现方法上,写实性绘画必须严格以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作为描绘依据。要求用较“逼真”的色彩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关系,画面着重表现空间虚实关系和形体的立体空间状态。色彩受光色关系的制约,基本上是自然色彩的记录。装饰色彩造型在形态上强化物象的平面化或夸张变形,设色上虽也源于自然,但它并不受自然色彩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可以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也可根据装饰美的需要,大胆进行主观想象和创造。
(d)在艺术风格上,写实性绘画具有形体准确、色彩表现丰富细腻、变化微妙,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感受。装饰色彩由于受装饰对象和工艺技术制约,形成了明显的装饰风格。其色彩一般具有简洁、纯朴、含蓄、浪漫、夸张的特点。如果说,写实性绘画色彩具有直观的感情表现,装饰色彩则偏重于感知基点上的理性表现。
(e)在使用功能上,写实性绘画色彩一般属于纯欣赏的艺术品,不必考虑其使用功能。装饰色彩除了应用于特殊工艺品供欣赏外,一般都需以“实用、经济、美观”为设计原则,同时还要考虑使用品的材质、生产条件、材料特性和工艺技术等实用功能的制约。
色彩归纳写生 一般性绘画写生技法
写实性归纳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它是介于具象性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这一阶段要求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
写实性归纳的构色,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限色法。
(1)、分阶法
这是概括提炼最常用的方法。即对每一个单体的物象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区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例如对象中色彩的明度差若为九级的话(其中1为最暗,9为最亮),九级中包括着1到9个丰富的多差别的层次。而在画面中,我们只须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来表现1—9个级数的关系,这1—5—9的关系就是从九级数中提炼出来的。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炼方法,可使形象主体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限色法
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极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梳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少套色的设色在一定程序上有主观意象,表现中要明确、概括,以达到最为整一极至的效果。
写实性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1)、构图
采取焦点透视构图形式,视点相对固定。在尊重自然的秩序和透视效果的前提下,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在写生时,应注意选择描绘位置和角度。可通过平视、俯视、或抑视,来进行形象的组合和构成,使画面构图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构形
在形态表现上,可充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但并非是对客观原形的忠实描摹,而是在遵照客观物象基础上,采取减法,对与实的形态予以细节和层次上的剪裁、取舍、修饰,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在形象上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
(3)、构色
在色彩描绘时,不是机械地照抄,模拟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和“限色法”。在色彩层次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形象主体更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可以把平面性归纳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其一是相对写实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其二是变形、变色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前者在对画面和形象求以平面化时,要求构图仍可依照物象客观存在的空间状态,形体不作过多的变形,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与实的平面化效果;而后者则要求在构图、构形和构色上,根据作者的主观想法和画面需要,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减少透视造成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重叠、遮挡,建立灵活自由的位置经营关系;形体处理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客观形象的自然状态,使之平面化,构色设置可强化主观色彩,并多采用平铺的手法。画面不求自然客观的完整,而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和新颖。这里,我们把这两个单元的训练详细介绍如下。
(1)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a、构图意匠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的构图,整体上仍然可采用一点透视,强调在构图上的自然序列,但同时要求在面对客观物象时排除光的干扰,不求光影变化。还必须弱化透视空间,把复杂的立体形态做平面化处理,将层次丰富的色彩做整色提炼。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 b、构图 仍可采用一点透视。画面中物象的空间位置或组合方式可依照所描绘物象客观存在的状态来布局,但必须迫使一切形象朝平面状态转化,抛弃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感的描绘。注意调整描绘的位置或角度,使画面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安排舒展、和谐。
c、构形
在对画面及其形象进行主观处理进,形体不作太大的变形。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形态的前提下,作平面化处理。也就是说,形态要写实,但不追求三维立体效果,不求个体形象自身的明暗层次的变化舍弃客观物象所呈现的亮部、中间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部等素描调子的变化。
在形的处理上,可将不必要的繁杂细节部分进行简化,使造型简练、单纯、装饰感更加突出。在单个物体的塑造中,要选择最完美、最能体现这个物体基本特征的角度,减少因角度不佳而造成的在空间透视上的进深感以及形体之间的互相遮挡。
d、构色
不求客观物象微妙色彩的表现,而是通过“分阶法”和“限色法”,将客观物象五彩斑斓的色彩层次予以充分的概括、提炼、舍弃由色相、明度、纯度构成的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单个物体上的色彩作整色处理,强调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固有色的整体对比。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需要,强调光源色(条件色)或环境色的变化,在一些局部可增加主观色,强化画面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2)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比起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来,主观性平面归纳与生在构图、构形和构色方面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画面的完全平面化,因此也是对平面化装饰手法和样式的更深入的研究。
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 a、构图 运用散点透视、多点透视来观察物象,将固定的视点变为可移动的视点,弱化甚至完全不考虑客观物象的自然组合和远近关系,化多维的立体空间为二维的平面空间。
在面对客观物象进行写生构图进,原则上可以东写西抄,上取下拿,舍弃枝节,取其主要。重要的是应将单独的、分散的、互无联系的形象素材有条理、有规律、有主次的组织在一起,通过大小、疏密、方向或重叠、移位、错接、倒置等手法,将图像散开平摊在画面上,经过人为布局,安排、组成新的形式。
b、构形
形的平面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构图、布局,同时也是设色依照的基本形象。因此,研究平面性归纳中的造型,首先要学会将客观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化形体。在平面化构形时,要注重展现对象最具特征和视觉效果的角度,利用平视观察、剪影观察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客观原形进行变化。形象的处理强调从形体特征和结构入手,并强调“整形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c、构色
依据客观对象色彩为本源作变化,但不作单纯的固有或环境色、条件色的简单模仿,而是在面对客观物象所产生的基本色彩感受的前提下,加入主观的处理,强化形象的变色。在画面色彩的对比中,可运用色彩对比法则诸如调和、均衡、节韵、点缀、统调等来进行调节画面,以取得色彩关系的和谐或完美。
设计色彩 教案 色彩学教案篇二
《设计色彩》教案
第一章概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色彩学的起源及其原理、设计色彩的运用、室内色彩设计和其他三维空间设计的总体介绍的学习,了解空间中色彩设计的基本类别的设计形式及方法。1.1设计色彩的由来
1.2设计领域的三维空间设计色彩
第二章感受色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光的本质、光线如何改变色彩、光线的作用、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视觉的生理基础和视觉特征的学习;了解色彩产生的内在规律,掌握光线与色彩的内在原理。2.1光与色 2.2视觉与色彩
第三章典型色彩的象征意义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色彩的对维度分析,了解色彩的内在规律和每种典型色彩在其典型意义中的众多效果,掌握色彩内在规律的基本快速搭配与表达的方法。
知识要点:红色、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黑色、白色的基本特征、心理象征效果及相关词汇。
第四章色彩的内在规律
4.1 色相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色相的定义、色光三原色与颜色的三原色、二三次色,三原色、二次色和三次色的关系。
课题训练:利用色相的理论原理绘制色环 主要内容:
色相的定义: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橘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等。
三原色(三基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种色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出来,色彩学上称这三个独立的色为三原色。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将色彩标准化,正式确认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为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色光混合变亮最后产生白光,称为加色法混合;颜料混合后变暗最后产生黑色,称为减色法混合。
从理论上讲,品红、黄、青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所有色彩。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称第一次色;把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称为第二次色,也称间色;将间色与原色相混或间色与间色相混称为第三次色,也称复色。(原色与黑或灰相混合也得到复色)
在实际应用中,仅用三原色调配一切颜色往往很难办到,因为目前生产的颜料三原色纯度有时很低,导致混色的范围就缩小了。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 1)、凡互为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中性混合,可以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含灰色,如红与绿相混合,可得到灰、红灰或者绿灰。
2)、非互补色的色彩中性混合时,产生中间色,如不同比例的红与黄混合时产生红橙、橙、橙红。
3)、彩色系与非彩色系相混合时,也产生中间色,如红与白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可得到不同明度的浅红。
4)、色彩中性混合时所产生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平均明度。
4.2 明度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明度的九个对比调: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
课题训练:运用明度——对比进行相关设计。主要内容: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其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任何色彩均有其明暗关系,它是色彩关系的骨架,而且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表现魅力(素描、黑白照片、黑白电影等),没有明暗关系的构成,色彩会失去份量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介入明度变化的色彩才能展现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层次变化。
无彩色中,最高明度为白色,最低明度为黑色,灰色居中。人眼最大明度辨别力为近200个等级层次,普通明度标准定在9级左右。短调是相当于在9级明度色标中,三级以内的色组配合。中调是在9级明度色标中,间隔4级左右的色组配合。如黑与深灰、黑与中灰、深灰与浅灰等,属于中凋的色组构成。中调组合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也容易调和。如变化色相和纯度便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配色。
4.3 纯度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稀释、加白、加黑、加灰色降低纯度,色彩纯度的相对论。课题训练:运用添加法降低纯度,运用色彩对比调节视觉上的纯度。主要内容: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高,则色彩的纯度越高,反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低,则色彩的纯度越低。所以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当一种颜色掺入黑、白或别的颜色时,纯度就会发生变化。当掺入的颜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便失去本来的色彩,成为掺合的颜色了。
4.4 补色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三对基本补色、视觉平衡,补色运用技巧。课题训练:运用补色原理进行设计。主要内容:
色环上间隔180度右的色组配合。黄与青味紫,黄与紫、黄与微红紫等色组构成。互补色相构成,色彩对比极为强烈,醒目而突出,在色彩的视觉生理上有平衡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又会产生粗俗生硬、动荡不安的消极作用。由于对比极端,必须采取综合调整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面积比例关系,或者借助无彩色的缓冲协调等方式来达到色调的和谐统一。
4.5 邻近色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邻近色运用技巧。
课题训练:运用邻近色原理进行设计。主要内容:
邻近色就是艺术家色谱中位置相近的各种颜色。各种邻近色群都含有原色中的两种,而决不会同时包含有第三种原色。
4.6 冷暖色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冷暖色运用技巧。
课题训练:运用冷暖色的原理进行设计。主要内容:
色彩的冷暖:并非为肌肤的温度感觉,而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联想的结果。主要由色相决定,红/橙/黄为暖色系;青绿/青/蓝为冷色系;绿/紫为中性色系,不同色相的冷暖以含有红橙和青蓝比例而定。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凡掺和白而提高明度者色性趋向冷,凡掺和黑降低明度者色性趋暖。色彩的冷暖性质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色性的倾向有关,同为暖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同为冷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因此色彩的冷暖感觉常常由偏离基本色的倾向色所决定。色彩的冷暖对比在色彩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伊顿认为冷暖可以用一些相对应的术语来表示:冷色:透明、镇静、阴影、稀薄、空气感、遥远、轻的、潮湿。暖色:不透明、刺激、日光、浓密、土质感、近傍、重的、干燥;冷暧对比色在色相坏上的两端,冷极色蓝、暖极色橙,红、黄为暖色,红紫、黄绿为中性微暖色,青紫、蓝绿为中性微冷色。
色彩的冷暖对比影响远近空间距离关系。因此,运用冷色在心理上具有后退收缩感、暖色具有前进扩张的视觉规律来加强画面的深度是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不仅可以增强远近距离感,而且可以加强色彩的艺术感染力。色彩的明暗对比虽然能强化素描层次,但是易于单调乏味,如果同时采用冷暖转换,冷暖调节画法,那么色彩效果就会更显得生动活泼。
第五章 三维空间色彩设计分析
5.1居住室内空间色彩设计
5.1.1客厅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客厅的空间特性,客厅适合的色彩类型、色彩特性与空间特性匹配的设计知识,客厅色彩搭配的具体颜色及常用的搭配方法和技巧。课题训练:客厅色彩分析与搭配设计。5.1.2厨房 5.1.3餐厅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厨房、餐厅的空间特性,厨房、餐厅适合的色彩类型、色彩特性与空间特性匹配的设计知识,厨房、餐厅色彩搭配的具体颜色及常用的搭配方法和技巧。课题训练:厨房、餐厅色彩分析与搭配设计。5.1.4卧室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卧室的空间特性,卧室适合的色彩类型、色彩特性与空间特性匹配的设计知识,卧室色彩搭配的具体颜色及常用的搭配方法和技巧。课题训练:卧室色彩分析与搭配设计。5.1.5卫浴 5.1.6书房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卫浴、书房的空间特性,卫浴、书房适合的色彩类型、色彩特性与空间特性匹配的设计知识,卫浴、书房色彩搭配的具体颜色及常用的搭配方法和技巧。课题训练:卫浴、书房色彩分析与搭配设计。
5.2其他三维空间色彩分析
5.2.1建筑外观色彩分析 5.2.2街区景观色彩分析 5.2.3环境绿化色彩分析 5.2.4建筑景观小品色彩分析 课时分配:4课时 知识要点:色彩的决定因素、设计步骤、营造作用、表现手法等;街区景观色彩的表现手法,环境绿化的分类、色彩的运用;建筑、景观小品的类别及其色彩运用。课题训练:景观小品色彩分析与搭配设计。
5.3 期末作品创作
课时:8课时
要求:综合运用色彩基础知识及三维空间色彩特性,进行三维空间色彩设计。
设计色彩 教案 色彩学教案篇三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设计色彩
授课教师:刘维
授课班级:11高职电脑艺术设计 授课时数:6周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色彩教学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过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设计色彩概念,现代色彩设计的理论,训练实际色彩设计能力和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色彩的基本对比规律;色彩的感情;色彩的心理联想。
2、了解色彩设计的意义及特征;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3、通过相关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的设计制作方法、技巧,增强审美能力及构思设计能力。
4、使学生理解归纳色彩的功能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色彩归纳的功能和意义。
五、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六、教学准备:范画5-8张;色彩幻灯(课件)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之实践训练与写生为主设计色彩创意运用为辅,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绘画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以技法训练为主,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辅导方式相结合,以教师示范方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分析研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技法,启发学生发挥个性特点,探索色彩表现的多样性。
八、教学安排:
(一)、色彩理论10时,讲评2课时(累计);
(二)、实践训练80时,机动4课时,共计96课时。
(三)、教学教具:水果、陶罐、衬布,上课前十分钟布置好写生物品。写生范画及色彩归纳作品1-3幅。
九.教学过程(理论授课部分):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设计色彩》
第一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第一周)
第一节
色彩原理
1、色彩的来源 ①对光的认识 ②有光才有色
2、色彩的分类
①原色:无法调配出来的三原色。(红、黄、蓝)②间色: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称间色。(橘黄、绿、紫)
③复色: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混合产生的色。如:红灰、黄灰、绿灰、紫灰然等。
3、色彩的三要素
①色相:色彩的相貌。②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③纯度:色彩的饱和鲜艳度。
4、影响色彩关系的要素
①光源色:不同光源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光色。光源自身有色彩。(物体的色彩是在某种光源的照射下产生的,并随光源色和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而改变。发光的物体有不同光源的差别,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波波长、强弱、比例、性质都不相同,形成各种不同色光,这种色光称光源色。)
②固有色: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如红花、绿叶。
(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正常的日光下所呈现出的色 彩,人们一般将日光下的物体呈现的色彩称作物体的固 有色。根据光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不存在固定不变的 固有色,物体的色彩与日光的变化息息相关,还受到物 体周围环境各种反射光的影响,所以,物体的固有色不 是固定不变的。)
③环境色:也称条件色,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在物体形成的效果。
(指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某一物体反射出的一种色光,又称反射光。在物体的暗面背光部分及物体之间相近的部位,受环境影响较大。表面光滑物体反光量大,表面粗糙的物体,对周围的影响较小。)
④空间色:空间色是物体距离的远近不同产生的色彩透视现象。
5、色彩的属性
①暖色系:指的是包括黄、红、褐、褚的所有色彩。它们给人们以热烈、欢快、温暖、奔放的感觉。
②冷色系:指的是包括绿色、紫色、蓝色的所有色彩,它给人以清冷、宁静、凉爽的感觉。冷色和暖色并非是绝对的,一些冷色在它所属的冷色系中通过对比,具有的偏冷倾向。③补色对比:补色是在色相环中通过直径相对的颜色,如红与绿、黄与蓝、橙与紫一种特定的颜色只有一种补色。一对补色放置一起,能产生最强烈的对比。④同类色:相同类别的色彩称同类色。如柠檬黄、淡黄、中黄、土黄。
⑤近似色:同类别色彩或相近的不同类别色彩称为近似色,如桔黄与桔红、朱红与大红就是近似色。
⑥协调色:指的是所使用的色彩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段都处于相互帮衬,相互制约,协同一致的相互关系,如原色与间色、间色与复合色、复合色与灰色的协调等。
6、色彩的对比:
当两个色块并置在一起时,它们就会产生对比。根据对比的种类可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
7、色调与色彩的协调:
(1)色调:即色彩的基调,也就是色彩的一种基本倾向。
(2)色彩的协调:色彩的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按比例、有次序地组织在一起,给人感觉美、愉快、喜欢和舒适的色彩组合搭配。色彩的协调并不是唯一的色彩组合,有时不协调色也会产生富有表现
最新设计色彩 教案 色彩学教案(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