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设计色彩教学(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5

设计色彩教学篇一

课程名称: 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必 修 授课班级: 视觉0901,0902 授课学期:09-10第1学期 授课学时: 80学时 总 学 分:

授课教师: 周 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设计色彩教案

写实性归纳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它是介于具像性绘画和平面装饰性绘画之间的过度形式。这一阶段要求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我们知道一般的写实性色彩是以反映自然的光色现象为主旨的,它是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现象的真实记录,带有较强的客观性。写实性归纳是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在形式上遵循客观原形的基本状态,对复杂细微的色彩关系,明暗关系做以减法,是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或客观色光效果。该课题训练是一个删繁就简,提纲携领的过程。从写实性绘画过渡到写实性归纳较为顺理成章,因为这种归纳写生在构图,构形,构色上多遵循物象客观呈现的状态,一般来讲在画面上较易把握。写实性归纳写生的形象变化是在忠实于自然物象的基础上予以剪裁,取舍,修饰。对物象中特征突出的部分和美的部分加以保留,或进行艺术处理,使之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写实性归纳构形应注意以下几种特征:(1)立体化---形象描绘仍然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面貌。保持立体的空间状态,每个物象的形体特征以及形与形之间的空间关系,都是按照客观的自然秩序来进行塑造的

(2)整体感-在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形态的塑造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在形态丰富的层次中采取减法。即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强化形象的整体感

(3)秩序化-秩序化是把自然中杂乱无章,散乱无序的东西,顺理成章予以归类。在不失自然天趣的情况下通过变化处理使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呈现出秩序感,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特点

写实性归纳的构色,不是机械地照抄、模仿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制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取分阶法,限色法

分阶法:这是概括提炼最常用的办法。即对每一个单体的物像首先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取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例如对象中色彩的明度若为九阶的话(其中1为最暗,9为最亮),九级中包括一到九个丰富的多级差别的层次。而在画面中我们只须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来表现1-9个级数的关系,这1-5-9的关系就是从九个级数中提练出来的。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练方法,可使形象更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限色法: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级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疏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写实性归纳只是装饰写生中的序曲和引子。

(1)色彩归纳写生的概念

色彩归纳写生是衔接绘画和艺术设计的一座桥梁。它是研究和探讨新的绘画写生方式,以建立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上均构成了独自的指向。比较而言,一般的绘画性写生较多采用写实的方法,以准确表达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标。色彩归纳写生则是在面对客观物象的感性基点上,强化了主观表现和理性的设计意念,它不以描绘 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的,而是以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其训练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服务。

(2)色彩归纳写生与设计的关系

色彩归纳写生是以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其训练目的是直接为艺术设计服务。原因在于,在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包括构图、形态、色彩、质感以及形式构成和风格特征)深受功能、对象以及材料工艺的制约,这种制约形成了造型与其用途、生产、经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可以说,归纳本身即是一种在材料工艺条件限制下而产生的有效方法。

在工艺生产中,归纳手法是遵循生产条件而设置的。例如,材料工艺性较强的陶画、漆画、刺绣、织物壁挂、印花织花、木刻、拼贴、镶嵌等,都体现了在表现形式中的这种依赖性,适合性或被限定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体现了在造型中的“装饰性”特征。

在色彩归纳写生中,虽然并没有工艺的直接束缚和制约,但归纳的方法无疑可实现工艺的特征。而抛开工艺看,它又是一种明快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悦目性、怡惰性和一种雅俗共赏的美。

作为获取装饰造型能力的色彩归纳写生训练,已不仅仅是写实性色彩造型到装饰性色彩造型的简单过渡。更重要的是在绘画与艺术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功能性要求的艺术设计提供在造型的观念、方法、技能、形式风格和创意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3)一般性绘画写生与色彩归纳写生的区别

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色彩写生分为两大块:一是为获取写实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色彩写生;二是为获取装饰性色彩造型能力而进行的色彩归纳写生。两者都是视觉艺术造型的基础,但从更微观的角度看,前都侧重于绘画基本造型规律的认识,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装饰色彩造型规律的研究,这里,我们将写实性绘画色彩与装饰性色彩的差异分析对照如下:(a)在观察方法上,写实性绘画要求科学、客观地认识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认真观察和分析光源色、环境色、物体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装饰色彩写生却着重研究客观物象在画面中的形、色的主观处理和形式构成方法,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调和规律。

(b)在创作观念上,写实性绘画为纯艺术的观念表现。虽然多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但在创作机制上相对自由,不必考虑欣赏对象和特定环境的要求,可毫无限制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装饰色彩造型是受限制的,虽然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图和主张,但其思想观念、情感个性在通过造型形式媒体的转换上,要受到欣赏对象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并由于装饰的内涵多呈现出悦目性、怡情性和某种形式意味。

(c)在表现方法上,写实性绘画必须严格以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作为描绘依据。要求用较“逼真”的色彩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关系,画面着重表现空间虚实关系和形体的立体空间状态。色彩受光色关系的制约,基本上是自然色彩的记录。装饰色彩造型在形态上强化物象的平面化或夸张变形,设色上虽也源于自然,但它并不受自然色彩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可以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也可根据装饰美的需要,大胆进行主观想象和创造。

(d)在艺术风格上,写实性绘画具有形体准确、色彩表现丰富细腻、变化微妙,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感受。装饰色彩由于受装饰对象和工艺技术制约,形成了明显的装饰风格。其色彩一般具有简洁、纯朴、含蓄、浪漫、夸张的特点。如果说,写实性绘画色彩具有直观的感情表现,装饰色彩则偏重于感知基点上的理性表现。

(e)在使用功能上,写实性绘画色彩一般属于纯欣赏的艺术品,不必考虑其使用功能。装饰色彩除了应用于特殊工艺品供欣赏外,一般都需以“实用、经济、美观”为设计原则,同时还要考虑使用品的材质、生产条件、材料特性和工艺技术等实用功能的制约。

色彩归纳写生 一般性绘画写生技法

写实性归纳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它是介于具象性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这一阶段要求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

写实性归纳的构色,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限色法。

(1)、分阶法

这是概括提炼最常用的方法。即对每一个单体的物象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区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例如对象中色彩的明度差若为九级的话(其中1为最暗,9为最亮),九级中包括着1到9个丰富的多差别的层次。而在画面中,我们只须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来表现1—9个级数的关系,这1—5—9的关系就是从九级数中提炼出来的。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炼方法,可使形象主体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限色法

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极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梳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少套色的设色在一定程序上有主观意象,表现中要明确、概括,以达到最为整一极至的效果。

写实性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1)、构图

采取焦点透视构图形式,视点相对固定。在尊重自然的秩序和透视效果的前提下,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在写生时,应注意选择描绘位置和角度。可通过平视、俯视、或抑视,来进行形象的组合和构成,使画面构图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构形

在形态表现上,可充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但并非是对客观原形的忠实描摹,而是在遵照客观物象基础上,采取减法,对与实的形态予以细节和层次上的剪裁、取舍、修饰,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在形象上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

(3)、构色

在色彩描绘时,不是机械地照抄,模拟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和“限色法”。在色彩层次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形象主体更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可以把平面性归纳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其一是相对写实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其二是变形、变色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前者在对画面和形象求以平面化时,要求构图仍可依照物象客观存在的空间状态,形体不作过多的变形,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与实的平面化效果;而后者则要求在构图、构形和构色上,根据作者的主观想法和画面需要,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减少透视造成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重叠、遮挡,建立灵活自由的位置经营关系;形体处理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客观形象的自然状态,使之平面化,构色设置可强化主观色彩,并多采用平铺的手法。画面不求自然客观的完整,而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和新颖。这里,我们把这两个单元的训练详细介绍如下。

(1)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a、构图意匠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的构图,整体上仍然可采用一点透视,强调在构图上的自然序列,但同时要求在面对客观物象时排除光的干扰,不求光影变化。还必须弱化透视空间,把复杂的立体形态做平面化处理,将层次丰富的色彩做整色提炼。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 b、构图 仍可采用一点透视。画面中物象的空间位置或组合方式可依照所描绘物象客观存在的状态来布局,但必须迫使一切形象朝平面状态转化,抛弃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感的描绘。注意调整描绘的位置或角度,使画面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安排舒展、和谐。

c、构形

在对画面及其形象进行主观处理进,形体不作太大的变形。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形态的前提下,作平面化处理。也就是说,形态要写实,但不追求三维立体效果,不求个体形象自身的明暗层次的变化舍弃客观物象所呈现的亮部、中间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部等素描调子的变化。

在形的处理上,可将不必要的繁杂细节部分进行简化,使造型简练、单纯、装饰感更加突出。在单个物体的塑造中,要选择最完美、最能体现这个物体基本特征的角度,减少因角度不佳而造成的在空间透视上的进深感以及形体之间的互相遮挡。

d、构色

不求客观物象微妙色彩的表现,而是通过“分阶法”和“限色法”,将客观物象五彩斑斓的色彩层次予以充分的概括、提炼、舍弃由色相、明度、纯度构成的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单个物体上的色彩作整色处理,强调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固有色的整体对比。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需要,强调光源色(条件色)或环境色的变化,在一些局部可增加主观色,强化画面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2)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比起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来,主观性平面归纳与生在构图、构形和构色方面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画面的完全平面化,因此也是对平面化装饰手法和样式的更深入的研究。

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 a、构图 运用散点透视、多点透视来观察物象,将固定的视点变为可移动的视点,弱化甚至完全不考虑客观物象的自然组合和远近关系,化多维的立体空间为二维的平面空间。

在面对客观物象进行写生构图进,原则上可以东写西抄,上取下拿,舍弃枝节,取其主要。重要的是应将单独的、分散的、互无联系的形象素材有条理、有规律、有主次的组织在一起,通过大小、疏密、方向或重叠、移位、错接、倒置等手法,将图像散开平摊在画面上,经过人为布局,安排、组成新的形式。

b、构形

形的平面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构图、布局,同时也是设色依照的基本形象。因此,研究平面性归纳中的造型,首先要学会将客观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化形体。在平面化构形时,要注重展现对象最具特征和视觉效果的角度,利用平视观察、剪影观察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客观原形进行变化。形象的处理强调从形体特征和结构入手,并强调“整形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c、构色

依据客观对象色彩为本源作变化,但不作单纯的固有或环境色、条件色的简单模仿,而是在面对客观物象所产生的基本色彩感受的前提下,加入主观的处理,强化形象的变色。在画面色彩的对比中,可运用色彩对比法则诸如调和、均衡、节韵、点缀、统调等来进行调节画面,以取得色彩关系的和谐或完美。

设计色彩教学篇二

第一讲 理论篇——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对色彩的基础知识作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色彩的重要及与传统基础色彩的区别。

教学重点:通过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的使用功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色彩的属性的了解是其难点 课外作业: 构思绘制黑白线条稿,并画出4幅不同色彩的练习,注意上色均匀,颜色鲜亮饱和,色彩准确(冷色系、暖色系、近似色、补色对比色训练)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概述艺术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其附加价值和自身价值),艺术人才的缺乏,高等院校艺术开设的专业,高职院校艺术的专业与传统美术院校的区别。一是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二是“美术技能功能”(单纯技术和美学观念)

一、设计色彩的概况 a设计的概念

b设计色彩的重要性及范围(色彩符号cis设计等)设计色彩有效指导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行为。

二、色彩原理

(一)光是色彩的本原 • 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 0.39 微米到 0.77 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 0.77 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 0.39 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 体色的呈现

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可以区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前者是能够自身发光,因而它的光色可以不受周围光线的影响;后者是自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外来光线的照射,它们才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日光灯,钨丝灯,蜡烛等,它们自身有发射光波的能力,是发光体。与太阳的光谱相比,其他的发光体的光谱都不平衡,难于像日光那样形成白光,日光灯光偏绿,钨丝灯光偏橙黄色,蜡烛光偏黄红色。

不发光物体,如花草,树木,房屋,桌椅等,它们自身不发光。由于不发光物体的物理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的太阳光线有选择地吸收和反射,因而分解为不同的色光。这样物体就能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以太阳光照射下的红花为例,太阳光线中的黄,橙,绿,青,紫等波长的色光为红花吸收进去,而红色波长的色光则被反射出来。这反射光为人的眼睛所接受,人们看到的花就是红颜色的。所以在不同的光源下观察物体时,不发光物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阳光下的红花,在绿色下看时,就会呈现黑灰色,就是因为绿光中不含有红光的原因;白光下的绿布,在红光下呈绿色,也是因为没有其他色光可供反射的缘故。总之,由于各种物体不同的内部结构形成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才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某些物体的物理结构不能分解光线,只能平均地吸收和发射,这些物体就会呈现白黑灰等色,反射的光线越多越白,反射的光线越少越黑,这都是非选择性吸收的结果。这些物体称为“消色物体”。

发光物体的光色称为光源色;不发光物体在光源照射下呈现的颜色称为物体色。物体色又分为表面色和透过色;由物体表面反射光线而形成的色彩是表面色;透明和半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所呈现的颜色是透明色,如透明彩色玻璃,薄薄的半透明的花瓣。绿叶逆光时也能呈现绿莹莹的透过色。这些物体由于观看的方向不同,因而可以区分分别看到表面色和透过色两种色彩。

(二)色彩的自然法则

1、牛顿1676剑桥大学实验室用三棱镜分离出太阳色彩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证实色彩客观的存在。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是物理学家大卫 鲁伯特在燃料中发现,调配所有的颜色必须加黑白。3、1802汤姆斯 扬,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而并非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色光混合明度加强(加色混合),颜料(减色混合)

4、蒙塞尔色立体 是一个三维的类似球体的空间模型

5、伊顿色相环 表现了颜色的对比关系,即伊顿所称的补色关系 三.色彩的分类

原色 颜料中的三原色 曙红 淡黄 湖蓝 间色

复色

(灰色调)

补色

红与绿 黄与紫 黄与橙 相配成黑灰色 四.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

色彩的相貌 明度

色彩的明暗程度 纯度

色彩的饱和度或鲜艳度

五、影响色彩的关系的要素 光源点 光源的自身色彩 固有色

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 环境色

条件色 反射 空间色

色彩透视造成

六、色彩的属性

1、暖色关系:黄红褐青等 给人热烈欢快的温度、奔放

2、冷色系:绿蓝紫等

清冷、宁静、凉爽等,具有相对性

3、补色对比:强对比色及调和

4、同类色:如各种黄色

5、近似色:同类或相近的不同颜色类别 不同类但明度相近的冷色暖色彩,如淡绿与湖蓝

6、协调色:所使用的色彩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段上都相互衬托,相互制约,协同一致的搭配如原色和间色

7、色彩的生理基础(客观因素)

8、色彩的心理基础(主观因素)

相同的色彩可以唤起不同人的心里情绪,形成主观差异。

不同地区民族文化背景对色彩的感觉不同,甚至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受个人成长背景的经历差异、习惯等对色彩的感觉好恶也不尽相同。

七、色彩的对比

一、色相的对比

色相对比是两个以上的不同色相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相差别的对比。

色相对比:在色相环上距离小的色,对比较弱;角度越大,对比越强。15。左右为同类色对比,45。左右为邻近色对比,120。左右为对比色对比,180。左右为互补色对比。1同类色对比

同类色是同一色相稍带不同明度、纯度之间的各色对比关系。如浅红、红、深红,再如粉绿、草绿、翠绿、橄榄绿、深绿及各种绿灰色等。

色彩极易调和,但因为色相间缺乏差异,容易产生单调感。2类似色对比

类似色相的概念是指两个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大约在45度左右,距离较近,两色之间色差不大。就对比而言,它们的对比关系被称为类似色对比,从视觉的角度讲属于中弱对比。比较同一色相对比,它显得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不失和谐。3对比色对比

对比色也称相对色,即原色和不包含这一原色成分的各色对比关系。如:红和黄绿、蓝绿等。

对比色相的两色在色相环上相距较远,两色之间的共同因素相对减少,在色环上的距离大约在120度左右,两色对比被称为对比色对比,它们的视觉效果鲜亮、强烈,也被称为中强对比。

4互补色相对比

补色也称互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中绝对相对的各色对比关系。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补色相对比是指两色的位置在色相环直径的两端,是色距最远的两个色,这两色相距180度,那么它们的对比关系则是最强烈、最富刺激性的,在色彩学中被称为互补色相对比,就视觉来讲则是强对比。

二、明度对比

将不同明度的两色并置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因色彩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关系被称为明度对比。色彩明度关系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1、色彩自身的明暗关系(不加黑、白色)

2、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关系。

我们这里讲的明度对比,是根据第二种含义而言,也就是将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现象如何进行组合、搭配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色彩明度的差别常用的是以孟塞尔色立体明度轴为例进行分析。

孟塞尔色立体的明度轴均匀地由白-黑为11个色阶组成。0-10两端为黑和白,1-9为不同明度的灰。明度轴由下至上表明了明度变化是逐渐有规律地形成的。

a 0-3,为低明度(黑至深灰)

b 4-6,为中明度(中灰)

c 7-10,为高明度(浅灰至白)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三度差以内的对比称明度弱对比又称为短调对比;三至五度差的对比称明度中对比,又称为中调对比;五度差以外的对比,称明度强对比,又称为长调对比。

高、中、低三个明度阶段分别通过弱、中、强明度对比搭配可出现9种不同的情况。形成9种明度基调。分别是:

低长调:暗色调含强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清晰、激烈、不安、有冲击力。

低中调:暗色调含中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沉着、稳重、雄厚。

低短调:暗色调含弱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模糊、沉闷、消极。

中长调:中灰色调含强明度对比。色彩效果力度感强、充实、深刻、。

中中调:中间灰调含中明度对比。色彩效果饱满、丰富、有力。

中短调:中间灰调含弱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有梦一般的朦胧感、模糊、混沌。

高长调:亮色调含强明度对比。色彩效果亮、清晰、活泼而具有快速跳动的感觉。

高中调:亮色调含中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柔和、欢快、明朗而又安稳、高短调:亮色调含弱明度对比。色彩效果极其明亮、辉煌、轻柔而又有不足感。

三、纯度对比

将不同的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所形成的色彩鲜浊程度对比关系,称为纯度对比。由纯度对比所产生的结果必然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更鲜明,灰浊的色彩更灰浊。各个色相的纯度值归纳为10个标准序列。其中消色纯度为0,光谱色纯度为9。

a 0-3,为低纯度色彩

b 4-6,为中纯度色彩

c 7-9,为高纯度色彩

在纯度基调的基础上,纯度对比也可分为强中弱三个档次。间隔3度以内的对比为纯度弱对比; 间隔4~6度之间的对比为纯度中对比; 间隔8度以上的对比称为纯度强对比。

八、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时产生的既协调又统一的视觉效果。

调和,是偏重于满足视觉生理的需求,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看了觉得舒服”。色彩的调和就是在各色的统一与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分为两个方面:同一调和与对比调和。

1、同一调和:强调色彩要素中的一致性关系,追求色彩关系的统一感。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要素完全相同,变化其它的要素,称为同一调和。包括:

同一明度调和(变化色相与纯度)

同一色相调和(变化明度与纯度)

同一纯度调和(变化明度与色相)

2、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是以强调变化而组合的和谐色彩,达到某种既变化又统一的和谐美。几种调和的形式:

(1)在对比强烈的两色中,置入相应的色彩等差、等比的渐变系列,以使对比变得柔和。(2)通过面积的变化统一色彩。

(3)在对比各色中混入同一色,使各色具有和谐感。(4)在对比各色的面积中,互相置放小面积的对比色。

设计色彩教学篇三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设计色彩

授课教师:刘维

授课班级:11高职电脑艺术设计 授课时数:6周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色彩教学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过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设计色彩概念,现代色彩设计的理论,训练实际色彩设计能力和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色彩的基本对比规律;色彩的感情;色彩的心理联想。

2、了解色彩设计的意义及特征;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3、通过相关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的设计制作方法、技巧,增强审美能力及构思设计能力。

4、使学生理解归纳色彩的功能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色彩归纳的功能和意义。

五、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六、教学准备:范画5-8张;色彩幻灯(课件)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之实践训练与写生为主设计色彩创意运用为辅,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绘画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以技法训练为主,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辅导方式相结合,以教师示范方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分析研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技法,启发学生发挥个性特点,探索色彩表现的多样性。

八、教学安排:

(一)、色彩理论10时,讲评2课时(累计);

(二)、实践训练80时,机动4课时,共计96课时。

(三)、教学教具:水果、陶罐、衬布,上课前十分钟布置好写生物品。写生范画及色彩归纳作品1-3幅。

九.教学过程(理论授课部分):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设计色彩》

第一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第一周)

第一节

色彩原理

1、色彩的来源 ①对光的认识 ②有光才有色

2、色彩的分类

①原色:无法调配出来的三原色。(红、黄、蓝)②间色: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称间色。(橘黄、绿、紫)

③复色: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混合产生的色。如:红灰、黄灰、绿灰、紫灰然等。

3、色彩的三要素

①色相:色彩的相貌。②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③纯度:色彩的饱和鲜艳度。

4、影响色彩关系的要素

①光源色:不同光源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光色。光源自身有色彩。(物体的色彩是在某种光源的照射下产生的,并随光源色和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而改变。发光的物体有不同光源的差别,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波波长、强弱、比例、性质都不相同,形成各种

设计色彩教学(5篇)

设计色彩教学篇一课程名称: 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必 修 授课班级: 视觉0901,0902 授课学期:09-10第1学期 授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