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4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一
《论语》
教学目标:1,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2,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3,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学会助人、乐于助人;4,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团体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脱离群体,不能脱离别人,不可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去书中寻求答案吧
(一)知识梳理,解读选段。1. 2.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点评:
师:孔老夫子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了几个学生?都是谁?
明确:六个。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师:孔老师有问必答,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领悟力不是很高的是谁? 明确: 樊迟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樊迟问仁,孔子说了两次,樊迟未达,他还没明白老师的话。
师:樊迟真的是反应迟钝吗?
明确:不是
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难题,是什么呀?
明确:什么是“仁和智”
师:虽然我们不能回到两千年多前去听孔老夫子上课,但我门可以自己模仿一下当时的课堂,同学们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不要求按原话,允许自由发挥。①颜渊问仁 ②仲弓问仁 ③樊迟问仁 ④子贡问仁
(二)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1.师: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明确: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2.结合1—4语段,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角度,谈谈“仁”的内涵。明确:从自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欲,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的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的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这是最核心的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师: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3.结合5,6语段,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仁”呢?
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4.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师: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个精华,“克己复礼”的思想对现代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会群体的秩序,所以,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中那种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是有值得继承的方面的。
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身边的“仁”,大家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也有个问题,那么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已经有了答案,大家看第8节,如何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师:就是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活命而伤害到对仁的追求,伤害到人道,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或者说是来完成自己对仁的追求。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16日下午,菏泽48路公交车司机李福振驾驶着鲁ra0072公交车载着一车乘客,自西向东沿长江路行驶。据公交车里的监控视频显示,18时07分,该车行至长江路与解放街交叉路口处的直行道上等待信号灯。直行信号灯亮起的时候,李福振突然迅速右转方向盘变道,快速通过十字路。18时08分32秒,公交车平稳停在牡丹区财局附近站牌前。公交车停稳后,李福振打开后车门、熄火、拉上手刹,随后用左手在胸口位置拍了三下。就在车上的乘客还在诧异这样的异常举动时,李福振已经歪倒在一旁„„ 师:同学们,这算不算是“仁”呢? 生: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父母,朋友多关心自己,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多给朋友,父母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想起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大家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好的与人相处,(五)作业布置
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
最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