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篇一

滨海新区大港团泊洼学校 王凤

前 言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文以载道”,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这里“文”即文化、知识;“道”即思想品德。刘国正在《语言·思想·知识》中说:“‘文’和‘道’,在语文教学中如胶之在漆、水之在乳,两者无法分离,又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不可偏废。”

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

蕴含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字 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材具有文化凝聚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沉积。对学生来讲,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它具有渗透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与研究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所阐述的事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区分是非、美丑、善恶,并依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教师在分析、理解、传授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联系到当前的某些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抒发感慨,发表议论,进行评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持的态度、评价以及教师本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品德、人格等,也会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自行实现。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思想,必须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其表述的思想内容的关系,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自觉。

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包含了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方 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优良的思想品质,主要指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表现和歌颂作者及作品主人公优秀思想品质的内容。例如课文 《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 作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全部热血和生命的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这部小说曾经激 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为祖国而献身。通过对保尔的形象分析,学生就会被保尔的高尚 情操所打动,所感染,从他的光辉形象中受到教育,从而认识到怎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大致可以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遵纪守法、勇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及对政治斗争有敏锐的觉察力和较为清醒的政治头脑。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懂得爱国,爱人民,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章。例如《中国石拱桥》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赞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年迈的陆游罢官归家,孤独地住在荒僻的山村,他依然抱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志愿,却难以一展雄心,只能让“铁马冰河入梦来”,借梦境慰籍他那颗凄苦的心。通过阅读和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操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从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以至勇于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规律。

《背影》中年迈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步履蹒跚地去爬月台,爱子之情感人至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以一颗慈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她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羚羊木雕》中我和万芳真挚的友谊不被父母理解,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这些优秀的篇章都是教育学生的很好的教材。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应包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具有主人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等。

《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周总理对工作鞠躬尽瘁,对人民满腔热忱;《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方便过路人;《荔枝蜜》中热情赞颂了像蜜蜂一样忘我工作的劳动者。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方法以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德育原则为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手段。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方法又因语文教育规律的制约而独具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把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方法大致归为四种,即: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和实际锻炼法。

一、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作品中的积极、健康乃至高尚的情感,促使学生与这些情感产生共鸣,来激发与陶冶学生自身情感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学习《挺进报》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电教手段,用投影仪出示陈然、许晓轩英勇不屈、智斗顽敌的图片,同时播放课文录音。随着播音员深情的朗读,望着英雄的感人画面,在精心营造的悲壮的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实施教育,教师要做到入情,动情,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传递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还要注意情与理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情感上的体验,也有理性上的认识,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另外,要注意情感陶冶的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长期的情感陶冶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勇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理想和上进心,这些都为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人物比比皆是,例如: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堪称公仆们的楷模;革命先烈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无愧英雄中的英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榜样的分析与评价,要力求客观、切实。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榜样的形象。

三、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的思想品德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出一定评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对教材中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的大力颂扬,或对那些资本主义丑恶灵魂的深刻剖析,来提高学生对高尚思想品德的理解与认识,并从比较中懂得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例如,在学习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的剥削阶级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只有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革命者,才会名垂千古。

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品德评价的内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品德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表现出来的是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问题,还是对思想品德的认识问题。务必客观、公正、并具有指导性。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的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知”,更要“行”,“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还要努力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助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打扫街道或居民楼的卫生等,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优良的品德。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的评论、写对班级某一思想品德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章,也是实际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结 论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和教师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了解德育的内容,还要学习德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篇二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5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篇一滨海新区大港团泊洼学校 王凤前 言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文以载道”,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德育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