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篇一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译诗]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它与酒泉的玉门关是两个地方。丝绸之路在敦煌境内一分为二,南路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马干沙漠南行,北路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和田美玉自此和着清脆的骆铃迤逦而入中原,玉门关因着美玉得名与阳关一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为黄胶土夯筑,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篇二

凉州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篇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武威。《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如同后来的词牌,诗的内容不一定都写凉州。梅鼎祚在《乐苑》中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搜集并进献宫调《凉州》,唐玄宗将其交付教坊翻成曲谱,配上新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词》便由此而来。其后如王之涣、王翰、张籍、薛逢等诗人因喜欢此曲,便仿写新词,这些词的题目都冠以《凉州词》。有人经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并由此认为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在玉门关听到守边士兵吹笛时写的。这首抒发戍边士兵怀乡之情的诗篇,写得意境极其壮阔,悲而不失其壮,怨而不显其哀,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广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构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茫茫无际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引颈向远望去,仿佛是从白云中飞来。这句诗的着眼点正好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反。李诗中的黄河汹涌而来,由远及近,有一泻千里之势;王诗中的黄河溯流远上,由近及远,有万夫不当之勇。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显得格外荒凉。写孤城选数量词 “一片”而不用“一座”,也是诗人匠心独运。“一座”,具有立体感,荒凉程度、孤单程度显然不足;而“一片”给人的感觉是平面,其荒凉程度、孤单程度都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现主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即八尺。诗的前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高峻险要,为后两句刻画戍边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别。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就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的情景。临别折柳之风在唐代更为流行。《折杨柳》之曲,其音凄苦,哀怨婉转,最易撩拨乡情和边愁。“杨柳”作为送亲别友的意象,由来已久。《诗经·采薇》中写离情别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王昌龄写怨妇思夫,要选取“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意境;王维饯别友人,要营造“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围。尤其王维的《渭城曲》,被谱成《阳关三叠》,广为传诵,成了别席离宴上的绝唱。这些诗句中的“杨柳”意象,都有特定的指向,并不是诗人任意撷取,随便植入诗行。诗人王之涣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将《折杨柳》的曲名用“杨柳”取而代之,故意使读者产生错觉,变曲子《折杨柳》为现实中的“杨柳”,化曲为真,激活意象,并与春风联系起来:羌笛何必唤醒并抱怨那已经被人忘却的杨柳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惊沙障眼,苍凉万古,怎能有春风柳色!“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未见杨柳,不思离别。闻取折柳,如见柳色。乡愁萦心,令人痛绝!终日奔波于茫茫瀚海中,忽然听到羌笛吹奏《折杨柳》,极易触动别恨离愁。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这两句诗如果和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并读,肯定会加深对诗意的进一步理解。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 “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此诗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先有诗坛佳话旗亭画壁为证。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开元年间,在诗坛齐名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到旗亭(酒楼)畅饮,忽见十几名乐官和四名漂亮歌女上楼歌舞、奏乐。王昌龄他们私下约定:“我辈都享有诗名,究竟谁好谁差,无法自定,今天听歌女们唱歌,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胜。”过一会儿,一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不久又听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听到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伸手画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自认久有诗名,就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不过都是失意的乐官罢了。”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歌女说:“这个如果不唱我的诗,我永远就不再和你们争高下了。”于是边说笑边等着。过一会儿,那个漂亮的女子果然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立即翘起拇指得意地对两人说:“乡下人,我没有胡说吧!”后来,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联章体,共有两首,这是其一。他之所以能跻身于中国文学史并雄踞盛唐之巅峰,《凉州词》委实立过汗马功劳,为其挣分不少。这首诗自古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历代点评家都给予高度关注。明代李攀龙、王世贞,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7篇)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诗意篇一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简介]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