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0篇)
教学设计篇一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
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
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在目前流行的众多阅读中,采用re阅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齐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较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采用re阅读教学本课。
(re阅读,是根据史密斯“阅读也是一种表达”的命题而来的。r和e分别是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第一个字母。)
全程分四个系统:
1、“读──说”系统,疏通文句,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2、“读──写”系统,翻译句子,编写剧本,为课本剧演出作准备;
3、“读──演”系统,巩固学习重点一,为解决重点二打基础;
4、“读──背”系统,完成学习重点二。
1、认知目标:
⑴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⑵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⑶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⑷背诵二、三节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⑵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⑶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3、情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讨论法、读书法指导、实际训练法。
1、文字投影片3张。
2、图片投影3张。
3、录像片断一节。
三教时。
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读说,疏通句意文意,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动笔写,编写剧本,分组排练;
第三教时:实际训练法,课本剧演出、评议,背诵课文。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1、读──说:
⑴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⑵自读:
读准以下字音:
阳夏人少时闾左当行度已失期数谏
陈胜王社稷被坚执锐骑千余
⑶自说、互说:
①说难词的解释,难句的翻译。(投影片打出题目)
②说长句难句的朗读停顿理由。(投影片打出题目)
(教师巡回辅导,随时解答问题,并搜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
⑷小小组中说:
讨论以下题目:
①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③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④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⑤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⑥简述起义的具体步骤。
⑦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⑸班级中说:(质疑、析疑、答疑)
①多人说重点句子翻译。
②代表说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解决学习重点一。
③讨论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a、长句朗读的正确停顿的规律:
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例句投影打出)
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b、文言判断句的格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可讲清: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结合上文区别: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⑹集体朗读:(巩固知识)
读重点语段,读准长句的停顿,读出判断句的语气;加深理解起义原因及过程,认识陈胜远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才略。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一边读,一边尝试“说”,这样个人丰富的经历、经验就会加入阅读过程中去,会不自觉地在读物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区域广泛的敏感区。并且“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听力、领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唤起和组织读者的知识经验储备。)
2、读──写:
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别安排以下两种写的作业,使不同语文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⑴基础较差的学生书面翻译重点语段句子,特别是要求背诵的两段。
⑵基础中上的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图片投影供参考,文字投影打出改编要求)
⑶确定剧本后每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读——写”系统就是用文字对阅读理解的成果给予定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物的更严密深入的一种阅读或者说通过写可以对读物有更深切的理解,阅读时语言符号的表象的鲜明性、生动性、适切性都会在“写”的时候于人脑中再现,“读”通过“写”使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读──演:
(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学习重点一,为完成学习重点二打基础)
⑴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⑵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①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③适当运用道具。
⑶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说”主要动嘴,“写”主要动手,“演”则主要动体,“形诸于体,谓之表演”,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结构模型中,“演戏、表演”被定为“做的经验”它最直接、最具体,学习者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4、读──背:
(完成学习重点二)
⑴背诵。
⑵重点句子默写。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多种方式的读、说、写、演以后,对课文内容、文章脉络、人物形象等基本熟记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文章规定的章节,想必已不再是难事。)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练习。(略)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文言文学习活动是一种很紧张、很艰巨、很枯燥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单调刺激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re阅读却能纠正这一现象,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尤其适应这一方法。
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多媒体呈现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2、质疑: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老师娓娓道来—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略停)相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答案吧。
(通过设问句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1、快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课──燕子专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让
我们边读边想,比比谁的答案最正确。
(学生快速扫瞄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情引导,要求学生先具体讲讲,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反之亦可。
(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作好认知与情感上的铺垫。引导学生先具体讲后概括讲既是整体感知内容的需要,也是一种较好的语言训练。)
1、提出学习要求:
师:请大家按照下面的阅读要求,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一根据音节读准生字字音;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学生可独立学,可同桌合作学;教师座间巡视,个别指导、答疑。
3、等学生充分学习后,教师逐项检查,予以纠正落实第一步,多媒体出示课后不带音节的生字,抽生认读,努火车”巩固;第二步,请五名学生分段落依次读课文,相机作好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使个别读与全班读适当结合;第三步,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依托课文感知大意即可。
(阅读要求的逐步落实,既是落实学生常规性语言知识的需要,也是为进一步感悟课文铺垫认知和情感基础。)
1、感悟燕子面临的“麻烦”:
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高高兴兴地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⑴汇报。
⑵指导朗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致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借以体会燕子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⑶想象成千上万只燕子瘫痪在雪地里的场面。
2、感悟政府决策的伟大:
师:正当这些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瑞士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决策?
(引导学生明白,一群遇难的燕子与一个国家的其他大事比较,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政府却决定用专列送燕子回北方,真是了不起的举动。)
3、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师:居民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表现怎样?
⑴多媒体出示句子: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_____走出家门,冒着_______的春寒,顶着_______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_______寻找冻僵的燕子。
⑵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⑶想想从横线上的词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过“纷纷”“满天飞舞”“四处”等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焦急心情,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产爱心。)
⑷读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丢焦急而又耐心地四处寻找燕子的感人三场面。
⑸感情朗读。
4、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师:让我们把目光一起集中到一位名叫贝蒂的小姑娘身上,她跟随爸了爸妈妈一天就救护了十几只冻僵的燕子,虽然小脸冻得通红,小手冻得僵硬,但她却一点也不在乎。(相机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
⑴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⑵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她在受乎的又是什么?
⑶朗读第4自然段,从“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不在乎”等词语感受小贝蒂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感悟层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只有感悟到燕子的“麻烦”,才能更进一步体会政府、居民和贝蒂的爱心;政府、居民和贝蒂是“解决”燕子麻烦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在四个层面的感悟上,都是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读中悟情,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1、体会送别的感人场面:
师: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为政府的伟大决策,居民的爱心奉献,贝蒂的真情付出,它们却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并即将启程返回自己眷恋的家园。列车缓缓启动,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对着人们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
学生独立写话──准备发言──真情诵读。
2、与贝蒂关切交流:
师:列车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大家陆续离开站台,然而贝蒂却依然眺望着列车远去的力一向,挥动着冻得僵硬的小手,为车厢中的燕子们祝福……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此时此刻的贝蒂内心深处的语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贝蒂说。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学生在真情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
(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师大段的独白,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萌动的爱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品质,催生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实现从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训练。尤其是在第二个“创生”环节中,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情意达到高潮,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教学设计篇三
刘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4、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黑子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狗又叫什么名字吗?(板书:犬)能在军队执行特殊任务的犬又叫什么呢?(板书:军犬)你对军犬有哪些了解?(生介绍)军犬被称为“无言的战友”,被是为官兵的“第二生命”,可见军犬与官兵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若增写的《军犬黑子》一文,看看在黑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嘉奖 驯导员 嗅觉 迷惑 谨慎 严厉 沮丧 扭头 糊涂 嗷 哭腔 无动于衷
理解:驯导员(解释) 谨慎(近义词) 沮丧 (近义词——垂头上气)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军犬身上的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探究,深刻理解: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军犬黑子的故事,作者是抓住了黑子的情感变化来写的。
2、黑子情感的变化是因为驯导员否定了它的判断。那么,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的判断?黑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
用心地默读课文,把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做好批注。
3、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随机板书;作者正是抓住了黑子从“高兴——迷惑——沮丧-——痛苦——绝望”来写的。具体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黑子的情感。
(1)高兴:
“然后,驯导员牵来了黑子,让它找丢失的东西,黑子很快就把那件东西从隐秘处叼了出来。”“黑子过去嗅嗅这个,嗅嗅那个,很快就叼住了那个‘小偷’的裤腿,把他拉出了队伍。”两个“很快”说明什么?
(2)迷惑:
第一次否定——“迷惑的光”
:朗读:“不!不是他!再去找”(使劲儿晃了晃脑袋)
第二次否定——“只好”“谨慎”
:朗读:“不!不是他!再去找!”(再次催促)
追问:为什么用“谨慎”?
第三次否定——“很长时间”
朗读:“不!不对!再去找!”(严厉地说)
追问:为什么用了很长时间?
第四次否定——“沮丧”
朗读:“不!不是他!绝对不是!”(吼叫起来)
指导朗读驯导员四次否定的话
(3)沮丧:说一说从哪体会到的?
想象:如果你是黑子,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4)痛苦:“当黑子终于明白这是一场骗局时,??慢慢地向营门走去??”
人在极度痛苦时,可以怎
教学设计(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