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十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二、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 45×5(65 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 65×6(32 65)×6

32×8 65×8(32 65)×8

32×6 45×6(32 45)×6

32×8 45×8(32 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 4)×63×6 4×6

3×17 3×53×(17 5)

20×(5 13)20×5 5×13

(13 7)×413×4 7

(13 7)×413×4 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 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 20),(a 100)×5,(42 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

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 65×8 9×18 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 23)×2=____×2 _____×2

(2)、(37 12)×16=37×____ 12×____

(3)、___×___ ___×___= ( 16 26)×8

(4)、(125 11)×8=____×____ ____×_____

(5)、276×38 276×62=____×(___ 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 4×15=(2 4)×15??????()

订正:

(2)5×(20 6)=5×20 6????????()

订正:

(3)8×23 8×27=8×23 27????????()

订正:

(4)9×(6×4)=9×6 9×4????????()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 9)×8 ②128×31-28×31 ③43×5 46×5 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例:短袖衫裤子夹克衫乘法分配律:

32元45元65元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65×5 45×5=(65 45)×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325+225=110×5

=550(元)=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 65×6=(32 65)×6

32×8 65×8=(32 65)×8

32×6 45×6=(32 45)×6

32×8 45×8=(32 45)×8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正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 4)×20=3×20 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

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 4)×20=3×20 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 4)×20=3×20 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 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 4);25×125×25×8和25×125 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 ①竖式计

算;②125×8×11;③125×(80 8);④125×(100-12);⑤(100 25)×88;⑥(100 20 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 1)×89;③101×(80 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 4)×25;(40×4)×25;63×25 63×75;65×103-65×3;56×99 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 72;68×25 68 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篇二

p36页例3,做一做,练习六习题。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 2)×1258×125 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 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 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 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 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 7)=117×3 117×7

24×(5 12)=24×17

(4 5)×a=4×a 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 28)=56×19 28()

32×(7 3)=32×7 32×3()

64×64 36×64=64×(64 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 4)⑵35×201

25×200 25×435×200 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xx×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 167×3 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 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 24×25125×22—125×14

(25 20)×435×99 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习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习本?

3、计算。

89×10135×36 35×63 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 3)错算成30×□ 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 2)×25(2)4×25 2×25

=6×25=100 50

=150(人)=150(人)

(4 2)×25=4×25 2×25

(a b)×c=a×c b×ca×(b c)=a×b 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件习题卡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 10)×24=5×24 10×24

(a b)×c=a×c b×c

25×(4 2)=25×4 25×2

a×(b c)=a×b 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 25)×4=32×( ) 25×( )

2、(64 12)×5=( )×5 ( )×5

3、(7 6)×8=7868

4、(43 25)×2=

5、3×6 7×6=(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 28)×56=19×56 28

(7×3)×32=7×32 3×32

64×64 36×64=(64 36)×6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篇四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十四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青岛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