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学手段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李白的诗导入
二、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4、学读诗句(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三、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拓展 口语训练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教师小结。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二、沉下去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指名读,指正读音。
3、全班齐读。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三、放出去
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江南好,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遥望洞庭山水翠,日出江花红胜火,只有敬亭山。白银盘里一青螺。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1、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2、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静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教学方法:课件展示,师生共学 教学手段: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
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流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有时候„„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
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学习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汇报交流
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四、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感受是什么?
4、观看相关的媒体课件。
五、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背诵作业。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方法:让学生画示意图,找到相应的段落朗读。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视频”等先进的资源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溪流——再往里走森林—— 走进深处野花 —— 奇异风光天山景生机无限七月情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拮据、梦寐以求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教学方法及手段
1.预习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中彩”,谁会读?指名读,提示“中”的读音。谁能读好这个词?“中彩”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里谁中彩了?中了什么彩?(父亲,奔驰汽车)对,那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汽车。你生活中记过中彩或中奖的人吗?他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快乐、兴奋)
3、(出示插图)看,这就是文中父亲中彩的那一刻,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4、现在让我们一起围绕父亲中彩那天发生的事走进课文。(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评价自由读情况。
3、检查并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词语,指名读,提出音难字词:拮据 馈赠 精湛 ②提出形难字,指导识记:拨(拨——拔)德(注意心上有一横,就像一把小尺子量出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这把尺子要放在心上,不要忘了。)
③提出难解的词: 拮据
◆“拮据”这个词语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缺少钱,境况窘迫)
◆出示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读了这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拮据的意思吗?(一个人养活六个人,钱不够用。)
◆小结:我们先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很好的理解了“拮据”这个词语。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梦寐以求
◆指名说说“梦寐以求”的意思。
◆出示句子: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谁会读这个句子?父亲仅仅是做梦的时候想要得到这辆车
吗?当他在修理汽车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当父亲看到别人开汽车时,心里想的是„„当父亲走路上班时,他心里想的是„„这就叫“梦寐以求”。
◆小结:我们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三、二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事情来描写,默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几段来写这件事?(3——9)
四、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请大家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找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父亲中彩票得到了一辆汽车。经过:中奖彩票是父亲帮库伯先生买的,要不要还呢?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结果:父亲打电话让库伯把汽车开走了。
2、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课文。要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要先找到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同桌间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评价,流利、准确、精炼,逐步提高要求。)
5、小结:以后遇到叙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细读课文,思考父亲的道德难题。
1、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还车还是留车?)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为父亲找到留下汽车的理由,看谁找得又快又多。(拮据
2023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