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10思想政治理论和101思想政治理论(4篇)
1010思想政治理论和101思想政治理论篇一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期中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总结反思,无论是对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经过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课改,学得扎实。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注重精讲精练,夯实语文基础,只有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才有依托。
(1)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认为什么都很重要,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课堂上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要讲到点子上,力求精讲点拨。只要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老师多占一分钟,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自主学习的一分钟。因此,我们要牢记“惜时如金”四个字。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要节省教学时间,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背、思考、记忆,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说、读、写,从听读中感悟、积累,在说写中运用、提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效的训练是学生成长的途径
在“精讲精练”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不搞题海战术,要练得精,练得巧,练得有实效。
1010思想政治理论和101思想政治理论篇二
第三辑
教师学习资料
聚焦语文真问题之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语言: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
2015-09-18王学东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总是有专家呼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并由此派生出一个所谓的“语文味”教学流派。我们似乎还从来没听说有谁呼吁过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外语课要上出外语味,物理课要上出物理味。那么,为什么只有语文课要强调语文味呢?
如果你有幸走进语文课堂大概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假如今天讲的是《父亲》,那么,今天语文课的主旨就是感受父爱,于是,语文课就成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假如今天讲的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那么,今天语文课的主题就是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于是,语文课就成了以探究教养为中心的政治课;假如今天讲的是《安妮日记》,那么,今天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控诉战争,于是,语文课就成了回顾“二战”的历史课;……这样的语文课往往堂而皇之地打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旗号,打着人文素养的旗号。
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语文课承载的任务太多,二是语文老师不知道语文课到底应该干什么。
语文课到底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语文课的课程本体价值的问题。
价值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课程虽然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科学知识、文化的反映和凝结,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特点和主体的特点, 但课程本身是客观的, 具有客观性。所谓课程的价值, 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一定需要, 亦即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应。通俗地说, 课程的价值, 就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语文的课程价值就是语文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价值是关于语文本体论的问题,是关于语文的本源与实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元问题。但是,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各种说法纷至沓来:
有人认为,语文的课程价值包含四大价值:
一、人的发展价值;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四、审美陶冶的价值。①
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掌握生存工具、奠定发展基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化等方面。②
有人认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具有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③
还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是由言语生成、母语思维、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四个要素构成, 表明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④
以上有关语文课程价值的界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感觉或失之宽泛,或失之繁琐,或失之科学。真是你不说,我还清清楚楚,你一说,我反倒糊里糊涂。
要探讨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就要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的不同之处,也即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才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价值。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呢?
这里我们不妨先看看“语文”这两个字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语文”这个课程概念首先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在1962 年的一次讲话中,他这样解释“语文”:
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⑤
1964 年,他又在一封信中这样解释: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⑥
这两段话表明,“语文”就是学习研究运用语言(或口语、或书面语)的学科,“语言”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具体地说,语文课就是来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的。
我们先说学习语言。
所谓学习语言,首先就是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语言知识是对语文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总结, 它对于指导和规范语文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也是形成语文课程的基础和原因。语言知识从学科角度可以分为: 语音、汉字及词汇, 语法,修辞及逻辑知识, 文学及文章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材不见了语言知识的踪影,我们的语文课堂听不到语言知识的声音,语言知识已经从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中渐渐消失了。在我们目前所用的语文教材中是只见课文,而不见知识。教材编写者是以人文话题为单元组合课文的,师生看到的只是一篇篇单篇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怎样的语言知识却不甚了了。不少老语文人都很怀念过去人教版的教材,在单元与单元之间穿插了那么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法方面的知识。我们当时称之为“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既单独成篇,又前后连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想我们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就应该体现在这些“语言知识”当中,而如今的教材只重人文而忽视了工具。学生不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又如何能学好语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功能被弱化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主要应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我们不少语文老师闻“知”色变,闻“讲”色变,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又如何掌握语言知识?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我们语文老师要理直
最新1010思想政治理论和101思想政治理论(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