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学设计及分析(5篇)
《春》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篇一
汤希亮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残缺的“四季诗”:“游芳草地,赏绿荷池,饮黄花酒,吟白雪诗。”让学生补充完整。(设计的意图是创设阅读的氛围)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牵强)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欣赏配乐散文朗读《春》,摘录不认识的字词。
2、想想文章描述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听后回答,形成板书:
春(朱自清)
一、盼春(喜悦殷切)
二、绘春(热情赞美)
先总体勾勒
再细描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三、颂春:新、美、壮
(从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组织教学)
三、朗读训练
1、以“老师来了”一句为例,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惊喜、欢呼、失落、害怕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引导他们领悟《春》的感情基调和相应语气。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试读。
3、请几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点评。
(可以与下面的品味结合起来进行)
四、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1、学生四人一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喜欢的句段进行讲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伺机点评,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使学生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及写作知识。)
讨论是否就是品味,品味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
五、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春》结构严谨优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结,用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语言清新朴实,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六、课外延伸
1、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好与活力,你还读过哪些写春的诗文?
(如果作为经典文本来教的话,那么应该延伸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并且是以抒情类的散文为主。进而理解朱先生作品语言的特色
2、布置练习:
(1)收集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等。
(2)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任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3)根据课文画一幅描绘春天的画。
(以上三个练习任选其一,联系过程中可以自由结组交流、探讨。)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的巩固,而3道练习与教学的目标定位显然有一定的脱离。一节课我们给予的要求太多了,既是阅读课又是写作课,甚至是非语文课。练习1显然是综合实践,对于课文本身有多少作用。)
《春》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篇二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这是
(一)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二)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 的重要教学。《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学习这篇课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散文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学习与掌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的学习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的把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1、知识结构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
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微风轻拂,这些词语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物?
面对美丽的春天,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哪首诗歌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一起背一遍。还记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贺知章的 《咏柳》。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这位现代散文家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春天在他眼里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情感,春天又给了他什么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介绍
(方法:学生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踪迹》(诗和散文合集)
《背影》(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清新隽永(文如其名)
三、字词疑难处理
1、处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题
2、重点字词的强调(针对多音字)
涨
四、朗读感知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2、学生齐读
五、划分课文层次
六、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盼春
① 春天没有来,从哪个字得知?
“近”→用词准确、形象
② 两个“盼望着”,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一个?
不能。这里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
反复修辞的讲解。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学习修辞,品味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
酝酿(()
liáo()亮
hōng()托
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我们曾学国他的散文《
》。
答案:
1、润 宛 yùn niàng 嘹 烘 hâ
2、欣欣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 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 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部分:盼(春)第二部分:绘(春)宏观勾勒: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具体描绘:草(草报春)花(花争春)风(风唱春)雨(雨润春)迎(人迎春)第三部分:颂(春)
设题意图: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并学习简要概括段落大意。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修辞及其用法,并学习品味语言,从而深入领会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
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
《春》的教学设计及分析(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