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采编规范(五篇)
搜狐新闻采编规范篇一
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d遵守法律)
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a知情同意原则)
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
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更正)
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b核实事实)
6.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
7.朱镕基总理神色凝重,严正地指出:“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话语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此处引语的使用有何优点?(a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8.“整整5天,我一点都没有睡觉。24小时备战,全面布控,就怕慢一步就成了炮灰”,电话那头,国美人士情绪有些激动,“我现在可以说的是,我们这几天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黄老板(黄光裕)会为此骄傲。”此处在使用引语时存在的问题是。(c引语的消息源不明确)
9.如何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对象的意思?(a保留原始材料,编辑核实)
10.使用间接引语的优点是什么?(a语言更具概括性)
11.在网络中,记者手中一切具有时效性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该如何处理?(a首先提交给供职单)
12.哪一种内容应该使用直接引语?(b体现说话者个性的语句)
13.使用引语时,以下哪种做法是合适的?(b不要把不同人的话捆在一起)
14.下列哪项引语使用不准确?(d同学们感慨万千:“创业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付出”)
15.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d人证比物证更可靠)
16.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源身份时必需的信息?(d性别)
17.下列哪一项对消息源表达不准确?(d某单位说)
18.下列哪一项消息源的可信度最低?(c某论坛用户的爆料)
19.使用匿名消息源,容易带来哪种风险?(a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20.制作新闻标题的首要标准是什么?(a准确)
21.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的机构是?(c媒体官方微博)
22.新闻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语言运用哪方面?(b规范性)
23.在新闻报道中,要较多地使用什么词?(d动词)
24.以下哪个词在报道中可能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b转氨酶达2000多)
25.为方便读者阅读,报道中使用数字,一段内不宜连续使用多少个以上的数字?(c3个)
26.以下的新闻语言表述中,哪个选项不合适?(a他做这工作很称职)
27.新闻报道语言应该尽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语言?(b叙述式)
28.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语的效果?(d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29.关于引语的使用,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如有必要,记者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加或篡改)
30.在解释新闻事实的时候,以下哪项选择是错误的?(a文章要以事实为基础写作,但在制作标题时要考虑效果为先)
搜狐新闻采编规范篇二
(五)《新闻采编规范》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
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高级形容词。(√)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
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
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
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
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
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
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
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
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
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
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
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
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
搜狐新闻采编规范篇三
(五)《新闻采编规范》
1.获取事实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d)a.法律原则b.道德原则c.伦理原则d.正当原则
2.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的伦理原则有哪些?(abd)a.无害原则b.知情同意原则d.保守机密原则
3.为尽量做到对新闻当事人最小伤害,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循的具体细则包括。(abcd)a.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b.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c.不要对采访对象作出道德评判d.不展示不恰当的内容
4.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abcd)a.保证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b.对所引用的一切资料等都具备确切的来源c.核实关键性事实d.报道若出现失实,及时地更正
5.怎样核实关键性事实?(bcd)b.到达新闻现场,核实新闻来源c.多方求证,核实新闻核心要素d.查找权威资料,核实具体精确事实
6.怎样解释新闻事实?(abc)a.用事实说话,不能主观臆断b.内容表述直截了当,慎用情感性词语c.写作准确具体,减少修饰性词语
7.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abc)a.禁止对任何人的歧视b.保持中立,做到利益规避c.平衡呈现各方观点,保持中立
8.怎样做到利益规避?(abcd)a.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b.不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c.要特别注意语言方面的中立d.对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双方,要注意均衡报道
9.直接引语的特点有哪些?(ad)a.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并放在引号内d.具有现场感
10.
搜狐新闻采编规范(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