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7篇)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一
一、导入部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相信大家一定学到了不少,你知道些什么?看来大家学得都很仔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走入诗人孙友田的童年,相信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学习课文
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看出的?(引出最后一段)
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有何感受?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课文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这些启蒙的?请大家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②交流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过渡:如果面前的这位母亲就是你的母亲,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学生说。
是的,“我”是多么想对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出示原文)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同学们,面对面前的母亲,请你再用心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这次读出了什么。
生读汇报。
是啊,母亲和孩子的心永远都是相连的,虽然作者的母亲失去了记忆了,但作者的感激、敬爱之情她一定能感受得到!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过渡: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那就是母亲的爱。母亲经她一生无私的付出造就母爱的高度,我们又当以何为报?
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场景,并用几句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出示小诗:
雨水啊 ,你为何下个不停 星星啊,你是否也在聆听
但请你轻轻,轻轻 但请你轻轻,轻轻
别淋湿了她朴素的衣裳 别打断她送别的叮咛
母亲劳作在菜地,没有斗笠蓑衣 她呼喊儿子的乳名
我要送去雨伞,好为她遮挡风雨 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声音
自由读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汇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模仿例段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文字要优美。
汇报点评。
总结全文
你写诗的目的是什么?那作者呢?看来大家和作者都是一样的心情。板书:(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二
师:母亲在月光下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喜欢的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歌谣。)
交流:月儿弯弯像小船,、、、、、、
师:谁来把你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女生回答(我感受到了、、、、、、)
师:歌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幻想的世界。还有谁也喜欢这首歌谣?
你有不一样的感受么?
一男生回答。
师:从这首歌谣里面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回答:
师:你能联系内容来说,凤凰是百鸟之王,传说落到梧桐树上就会喜事连连。真会读书。
齐读。
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歌谣,感受美妙的画面,美好的向往。
交流:月亮出来亮堂堂,、、、、、、
师:还有一首歌谣,谁喜欢?读这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讲的是他们的生活。
交流童谣:
师:你还喜欢哪首童谣?
生:小红孩,、、、、、
师:在用表情读。
师:怎样读出它的趣味来呢?
继续交流
生: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师:这些童谣很有特点,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押韵。
师:怎么读出韵味来?自己练一练。
指生读。
师:还有谁有不一样的读法么?
生:
用自己的家乡口气来读。
师:刚才读了那么多歌谣,现在你读歌谣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有节奏感,有生活情趣。
师:童谣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
孙友田民歌民谣是: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师: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播放音乐。
师生共读第一自然段。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歌谣。
师: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那歌声还像什么?打比方。
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生读。
师:怎样读才能让芳香的音韵传遍篱笆小院。
指生读。
师: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生:
师:那么陶醉,把美好的感受读出来。
师:从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师:还有不一样的体会么?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师: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美妙,美好的感受,那声音让我们陶醉。
师: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默读第五自然段。
生:
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的。
师:有两个“长”,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黄河虽然土地贫瘠,但是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却创作了大量的歌谣,流传了下来。的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滋润着子孙。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棵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齐读,这真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老师还用什么来启蒙我?
生:神话、谜语。
师:快速默读第六自然段,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想象我在母亲的怀抱里,看到夜空,听着故事,作者会想写什么?
生:启迪着我的智慧。
师:为什么母亲像玉石雕像?
生:圣洁
师:读。
师: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启蒙?
总结:母亲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文学爱生活的种子。
如今,孙友田成长为一名作家,他对她的母亲充满感激之情。他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
40年之后,母亲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出示原文片段。
师: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之后,她会想些什么?
学生练笔,交流。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三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7个生字及其新词。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读懂“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体会蕴含在启蒙之中的挚爱真情。
第二课时:品读第五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了解歌谣、谜语等民间文学对“我”的滋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1、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初品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1、布置学生自读。
2、扫清字音障碍。根据学情,相机解决初读障碍。
(初步感受课文重点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
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把握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梳理问题。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1、布置静读任务。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
2、互动交流。
▲歌谣部分
(1)指名读歌谣,初步读懂歌谣内容。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
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2)教师深情诵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配乐《空》,其中两首歌谣以“女
声清唱录音”的形式呈现),学生闭眼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指导相关语句感情朗读。
①柔美的月色,温馨的氛围--感受童年夏天月夜的美妙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自由练读,指名感情朗读。)
②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想往
多媒体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
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甜甜的”“深情”“飘”等重点词语谈感受,领会本句比喻的写法,感受“芳香”一词的内涵,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学法点拨:刚才,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再次浏览下面的课文,找出你最有感受的语句,我们来交流。
(以下内容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安排)
▲故事部分
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1)学生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重点引导抓住“唱累了”“竟”“沉浸”
“…”等重点词语、标点来体会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2)课件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畅谈感悟,感情朗读。)
▲童谣部分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
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小结童谣特点,学生自选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展示朗读。
▲谜语部分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1)学生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指导学生角色体验朗读。
3、练笔。
多媒体出示:母亲把伴着月光给了
“我”,。
4、梳理小结,提炼主旨。
四、再次存疑,布置作业
1、梳理问题,再次存疑。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3)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
(4)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_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品句,体会母亲对我无私的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学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凑地读好“歌谣”部分,感受“歌谣”的趣味性。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理清脉络,知道课文大意。
4、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歌谣”对作者的启蒙。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亲近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长”、“芳香”的意思。体会“歌谣”对作者的启蒙。
教具学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现代作家孙友田,被称为“煤炭诗人”,因为原来就是一位煤炭工人。而如今,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他是怎样由懵懂走上文学之路的?又是谁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回忆一下,是谁启蒙了谁?(母亲启蒙了“我”)
(2)那母亲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新词。
②默读课文思考: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完成填空“母亲用的方式启蒙我”。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注意前鼻音(辰)、后鼻音(凤、荆)、轻声(篱笆、时辰、活计)
这里两个多音字,指名读。
(2)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①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简介“莲花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了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②重点理解“混沌”、“豁然开朗”(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三、感受夏夜之美。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出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受到母亲的启蒙,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2、难道美妙就仅环境美么?还有什么?(板书: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说谜语)
3、相机理清文脉,说说课文大意。这篇课文说了夏夜,母亲通过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说谜语的形式启蒙“我”,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4、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作者写文章有祥有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
5、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3、品读语句,体会“歌谣”之“美”。
(1)出示自学要求:细细品读课文,教师创设情境引读。
(2)自己尝试有节奏地读一读“歌谣”。(快节奏、慢节奏)
(2)体会两“歌谣”的文学形式,升华“歌谣”对
2023年小学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