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廉洁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本 工作作风廉洁心得体会(九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领导廉洁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本一
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责任。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走上新的岗位,会遇到更多的利益、矛盾和诱惑。能否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公平之心化解矛盾,以警惕之心处理诱惑,考验党员干部的决心。任职前对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就是要及时提醒,早打招呼,督促他们系好第一个风纪扣,防患于未然。刚才我们集中观看了我市查处的x违纪犯罪案件,也观看了省纪委查处的x违纪犯罪案件。
目前,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必修课,也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力、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可以做到以案为鉴,对照自省,吸取教训,警钟长鸣,进一步夯实信仰基础,绷紧纪律弦。如何做好以案为鉴,充分发挥案鉴的最大效果和最佳效果?到了新的岗位后,请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建议通过议案明纪、以案普法、以案施教、以案促改四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畏、守底线,切实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
做好以案明纪,就是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以权当戒。人不以规则废,党不以规则乱。典型案例教育的过程是进一步增强党员。
部“讲纪律、守规矩”意识的过程。典型案例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影响力大、可鉴性高。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让人们能够较全面地弄清一个人、一名党员干部违规违纪,以及走向违法犯罪的“轨迹”“历程”。其中涉及了哪几条“纪律要求”,违反了哪些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时刻牢记“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理性用权;时刻牢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民用权;时刻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有权不乱为,用权当有戒。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切实“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时时守纪律、事事讲规矩,如此才能形成讲纪律守规矩的“头雁效应”,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做好“以案普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加强对党员干部法律普及,做到行有所戒。“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谁执法谁普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者、执行者,首先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护法。通过典型案例教育,能够更好地再次对党员干部进行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法治精神洗礼,切实“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增强对法治的敬畏,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到是否违纪违法;把法律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不钻法律“空子”,不跟法律规矩“躲猫猫”,不游戏法律,切实做到行有所戒、依法办事。
做好“以案施教”,就是通过身边案例教育,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做到引以为戒。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永恒主题,党员干部教育是永远的课题。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方法不同。用身边人案例教育“身边人”,应当说是警示作用最强、警示效果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取得“处理一个、教育一片、警醒一方”的良好效果。用好“身边教育”就要上好警示“公开课”,建立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旁听机制,让党员干部走进庭审现场旁听,亲眼看到昔日的同事、熟人站在被告席上接受法律的审判,亲耳听到他们沉痛的忏悔,亲身体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含义,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筑牢廉洁防线。同时各级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现场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拘留所、看守所等场所,“零距离”感受违纪违法惨痛教训,以案施教、以案促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另外,要通过编写“身边人”典型案例教材,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提醒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做好“以案促改”,就是通过典型案例启发,“对照”问题查找“风险点”,做好全面鉴戒。既要有心灵的触动,更要有具体的整改行动。要提升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进以案促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典型案例,以案为鉴,以案为镜,防患未然。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负起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通过理论武装“补补钙”、通过案例教育“敲敲钟”,唱念纪律“紧箍咒”、扎紧制度“铁笼子”,
领导廉洁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本 工作作风廉洁心得体会(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