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5篇(优质)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303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篇一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篇二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目标三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篇三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研究,可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

2023年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5篇(优质)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篇一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3.学习理解对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