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 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一
2、别让自己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3、播种健康新苗,收获丰硕人生。
4、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风采。
5、敞开心扉,放飞梦想。
6、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7、诚心诚意,从心做起。
8、烦恼留给昨天,快乐享受今天。
9、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充满阳光。
10、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驻进来。
11、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12、放飞心灵之翼,塑造理想自我。
13、放慢脚步,倾听来自心底的声音。
14、改变自己,从心开始。
15、关注心理健康,铸就美好人生。
16、关注心灵健康,放飞绿色心情。
17、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18、呵护心灵,美丽人生。
19、呵护心灵种子的成长。
20、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21、激扬青春,你我共享。
22、健康,从“心”开始。
23、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和谐社会。
24、健康心灵,青春护照。
25、交出你心,说出你情,解你之忧。
26、交给你开启内在动力的金钥匙。
27、开心笑一笑,幸福来报到。
28、快乐吸收好,心灵更美好。
29、快乐源于自信,美丽源于心灵。
30、困难遇到坚强的心自当不战而退。
31、绿化我们的精神后花园。
32、普及知识,调适心情,健康人生。
33、七色花儿开,心灵放光彩。
34、让秋风拂去心灵的忧伤。
35、让我们拥抱阳光,一起成长。
36、让我们张开翅膀飞进“心理”。
37、让心理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
38、让阵阵秋雨,洗涤心灵污垢。
39、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
40、实现心理健康,获得幸福绿光。
41、探索心灵奥秘,展现个性自我。
42、透彻的心灵让我们更快乐。
43、完美心灵,你我共创。
44、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
45、微笑展露唇角,欢乐自在我心。
46、为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47、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48、我心健康,我心飞翔
49、心的天空,让我们帮你点亮。
50、心理健康,与梦想一起起航。
51、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健康心理。
52、心理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53、心灵的成长,一生的财富。
54、心灵阳光花园,人生康庄大路。
55、心灵拥抱自然,阳光普照心田。
56、心是明媚的,天空就是清朗的。
57、心态支配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58、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59、心与心的交流,让生命更加平等。
60、以和谐自我,创造和谐社会。
61、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62、用“心”构筑和谐世界。
63、与你牵手走过,解除心理疑惑。
64、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65、走进神秘的心理后花园。
关于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二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与教学的因素
1、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2、教学内容是学习与教学过程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3、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5、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时期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
(四)深化拓展时期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1、同化 是指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不改变原有图式。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我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人玩具较远,手又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
2、顺应 是指同化性的图示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改变原有图式。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以后他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二 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动作和感觉
2、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3、延迟模仿的出现(18个月左右)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早期的信号功能(手势、语言、表象)
2、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3、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三山实验
4、不可逆性
5、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量水实验
6、集中化:只有一个标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撑。到这
1、去自我中心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可逆性(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
3、去集中化(思维成熟最大特征)
4、守恒(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
5、分类
6、序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1、命题推理 到这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
少第二节 维果茨机的内化论和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老师没画)
1、信任对怀疑(0~1.5岁)
2、自主对羞怯(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
第一节 个体的智力差异(老师没画)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1、流体智力 指先天禀赋的,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流体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
2、晶体智力 指后天形成的,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 3.空间智能 5.音乐智能 7.内省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 4.肢体动觉智能 6.人际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第二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信息加工的经典方式。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称为场独立型。
2、反思型和冲动型(老师没画)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深思熟虑,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第三节(老师没画)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老师没画)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1、认知策略指个体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里过程的技能
2、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学习(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没画)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性作用理论
1、消退 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2、泛化 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3、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学习律(老师没画)
1、准备律: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预习)
2、练习律: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做题)
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反馈)
第三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画)
(少参与性学习 是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 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p100)
强化理论(老师没画)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变量。
扇贝效应(老师没画)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实验来说明他们对学习中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
苛勒:顿悟说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智慧生长和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认为人类的智慧生长经历了3种表征系统阶段。
(一)动作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
(二)映象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去表现在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将它们想象出来。
(三)符号表象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后期及以后的阶段,这时儿童能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
(少 发现学习:布鲁纳极力倡导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p113)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
(一)实质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条件(老师没画)
1、外部条件(客观)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主观)
① 学习者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②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有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老师没画)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知识观
1、解释假设(动态性)
2、情境性
3、经验背景建构(主观性)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学习观(老师没画)
1、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信息,学习者需要主动激活头脑中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理,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检验。
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内化相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该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完成。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人理解。
(三)教学观
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四)学生观
丰富性,差异性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结构不良知识领域是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知识,即关于知识被应用的知识。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价值、潜能、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自觉的。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不完全成正比。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老师没画)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少p167 图)
一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假定,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关于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人在解释成败的主要原因有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分析了原因)
1、归因于努力相比于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失败,都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收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下列
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和激发
一、教学吸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1、利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1、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2、树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3、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
四、反馈与评定
五、奖励与惩罚
六、合作与竞争
一、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途径:直接转化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论。
二、
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 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