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运行心得体会报告 车站实践报告心得体会(三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车站运行心得体会报告一
武青四干道-武汉三环线-中北路延长线-站西大道、总用地面积达110公顷(计算至道路中线)的围合区域都归于武汉站站区设计范围内。定位湖北省陆港,设东西
2个广场,东广场设置公汽及长途车站,西广场为景观休闲区 。
进站模式 武汉站首创等候式和通过式相结合的流线模式,采取“高架候车,上进下出”的方式。旅客可选择进候车室候车进站,也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站。
武汉站站区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是:以武汉火车站为主体,建设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的交通枢纽。同时,要将武汉站打造成绿色环保的生态站区,成为代表湖北21世纪建设水准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武汉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活力的新名片。
武汉站整体采用钢结构,钢结构总量为65000t,主要包括屋面支撑结构,夹层结构和面层结构;其中主站房屋面支撑结构拱形钢结构和网壳结构,最大跨度116m。钢构件存在大量大型铸钢件,多管相贯节点,锥状管等复杂结构,构件制作难度大,整个钢结构星空间曲面,测量定位难度极大,结构安装稳定性控制难度大。 武汉火车站建筑总面积35.5万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站前高架平台面积1.2万平方米,无站台柱雨篷面积13.4万平方米。
站房最高点距地面60米;站房总长550米、总宽325米,其中主体围护部分长248米、宽199.6米。
车站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有高速客车到发线15条、站台8座,普速客车到发线5条、站台3座。
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站房最高聚集6000人,定位于铁路枢纽。
武汉火车站为高架车站,站房主体三层,一层为地面交换层,二层为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层。
武汉站站房地面层,将充分利用站台高架的有利条件,将武青四干道到沙湖大道的站线部分全部架空,增加地面的东西向道路。
此外,利用站房一层交通集散大厅,沿地铁站厅方向,将设置贯穿东西广场的东西步行轴线,大大方便旅客的可达性。
武汉站站房的地下空间,形成连通东西广场的地下步行通道,并预留向西下穿站西大道,连接核心区的地下通道。
在地铁站线两侧平行布置地下商业空间,满足旅客消费、购物需求。
阳光节能 武汉站建筑面积庞大,运营能源消耗巨大。该站屋顶局部采用太阳能光电板作为材料,白天可借助充足的阳光发电,用于车站照明。
2022车站运行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实习目的以及要求
铁路工程是指铁路上的各种土木工程设施。也指修建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养护、改建各阶段所运用的科学和技术。路工程最初包括与铁路有关的土木(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械(机车、车辆)和信号等工程。随着建设的发展和技术的进一步分工,其中一些工程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如机车工程、车辆工程、信号工程;另外一些逐渐归入各自的本门学科,如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现在铁路工程一词仅狭义地指铁路选线、铁路轨道、路基工程、铁路站场及枢纽。
铁路工程实习要求我们在观看有关铁路建设的视频和实地参观一段铁路后,经过老师的讲解,能够对铁路工程形成一个逐步的了解,掌握在铁路施工中要注意的一些地方及不同形式铁路的一些特点。
二、实习内容
在为期两天的实习中,我们观看了有关铁路建设的视频教程,指导教师又给我们进行了讲解,令我们掌握了一些有关铁路工程的基础知识。
1、铁路的发展
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1825年,以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
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铁路的技术改造也获得重大进展,60年代初期,日本建成东京大阪间的东海道新干线,专门行驶旅客列车,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210公里。此后,法、英、美等国和联邦德国都开始修建行驶高速列车的高速铁路。在高速铁路出现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大宗煤炭或其他矿产货物输送任务的国家开始行驶重载列车,行驶这种列车的铁路称为重载铁路。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铁路曾行驶由轴重达到30吨的货车组成的总重超过万吨的列车。60年代后,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陆续修建适于行驶重载列车的重载铁路;美国也扩大了重载列车的运营。到80年代初,最重的列车总重已达到2万吨以上。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
车站运行心得体会报告 车站实践报告心得体会(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