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信团员心得体会报告 浙江农信培训心得体会(2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浙江农信团员心得体会报告一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75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48个,山峰72座。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为吴越文化发源地。
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苏19399平方公里,占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占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占14%;安徽225平方公里,占0.6%。流域内分布有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4个地级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3个地级市,共有30县(市)。流域内有耕地2266万亩,主要用于建设用地。其中水田1856万亩,旱地410万亩,复种指数200%。流域用地状况,耕地占41%,水域15%,建设用地18%,其他用地26%。
太湖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略高,中间略低,形似碟子。其中山区丘陵占16%,河湖水面占16%,平原占68%。太湖不仅位于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枢。太湖西南部上游来水,主要有来自浙江天目山脉的东、西苕溪和来自苏皖界山和茅山山脉的荆溪。东、西苕溪在湖州汇合后,主流由长兜港、小梅口注入太湖,其余分散由吴兴、长兴“七十二溇港”入太湖,另有一部分通过塘水路直接东泄。荆溪正流由宜兴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区来水则由宜兴百渎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经京杭大运河直接东泄。吴兴、长兴沿湖诸溇港和宜兴百渎均有横塘连接,水量可以互相调节。太湖东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条溇港(已湮废不少),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鲇鱼口、瓜泾口、南厍等,越过京杭大运河入阳澄、淀泖湖群,再通过黄浦江、吴淞江和太仓、常熟间众多港浦入长江、入海,其中以黄浦江泄量最大。京杭大运河纵贯太湖北、东、南三面,沟通了众多东西向的排水河道,起着相互调节的作用。
太湖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水库。太湖在水位2.99米时的库容为44.23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在水位4.65米时的库容约83亿立方米。太湖不仅接纳上游水,下游地区或遇暴雨,水也会倒流入湖。当长江水位高涨而通江港口无水闸控制时,江水也会分流入湖。由于湖面大,每上涨1厘米,可蓄水2300多万立方米,故洪枯水位变幅小。一般每年4 月雨季开始水位上涨,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到11月进入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一般洪枯变幅在1~1.5米之间。1991年太湖平均水位4.79米,为历史最高;1934年瓜泾口1.87米,为历史最低。由于太湖的调蓄,其下游平原虽然地势比较低洼,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胁。
太湖流域不仅下游地区依赖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区也依赖太湖水灌溉,太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脚边。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满足,特殊干旱年份水源不足时,需从长江引水。现已在通江河口陆续增建翻水站,引江入湖,使水源更为丰盈。
太湖不仅对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对流域城乡供水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不仅沿湖无锡、苏州等城市可直接取用,黄浦江以太湖为源,清水长流,对冲淤、冲污、冲咸和上海城市用水有着重要意义。不幸的是,目前黄浦江每天要接纳大量工业废水。据有关单位分析,每当上游来水与接纳污水的比例小于8∶1时,就会发生黑臭。如1992年太湖流域大旱,黄浦江水黑臭长达268天,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太湖已受到了严重污染,整个地区的水质下降,保护太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列为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两省一市联手采取行动,对重点排污单位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否则就勒令停产,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等。现第一阶段目标已初见成效。自古以来,太湖流域航运事业就十分发达。目前全区有干支航线900余条,通航里程1.2万公里,形成了一个江河湖海直达、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航运网。据不完全统计,全流域有各类船舶4.7万艘、134万吨。上海港通过内河集疏的货物约占70%,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水运量占江苏全省水运量的44% 。
太湖宽浅的水域有鱼虾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白壳虾、鲚鱼为水产珍品。太湖流域是我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淡水鱼产量约占全国的10%。
太湖范围大,景点多,人文古迹多,有极好的风景旅游资源。目前著名风景点有无锡蠡园、鼋头渚和苏州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等。从总体上说,太湖与“人间天堂”苏州、杭州两个风景游览城市及整个锦绣江南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随着我国“四大名著”电视剧的拍摄,无锡相继建成了“三国城”、“水浒城”等,成了新的旅游热点。目前,苏州至洞庭西山已架起了跨湖长桥,西山不再是“孤岛”,从苏州、无锡到湖州已开有旅游客班,穿越太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太湖的旅游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浙、沪两省一市在太湖流域做了大量的水利工作,建了不少水利工程。1984年12月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归水利电力部和国务院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双重领导。现由水利部直接领导。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暴雨洪水,太湖出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4.79米,灾害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全国震惊。灾后,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两省一市人民携手合作,加快了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太湖治理“十大骨干工程”建设。20xx年左右基本完成了10项重点骨干工程及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建设,使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最后一批工程于20xx年基本完成。目前,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已基本畅通,治太工程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初步改善了流域防洪除涝条件。
太湖旅游度假区1995年开始开发建设,1996年对外开放。度假区的开发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南太湖山水文化为标志,以水上活动、会议度假为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带动整个湖州市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度假区以回归自然为形象主题,体现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水乡民俗文化,形成以湖山觅胜、寻古探幽、石林野趣、梦里水乡为鲜明特色的、四季皆宜的南太湖康乐度假区,并塑造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农、山、水、古”的总体旅游形象。太湖旅游度假区将建设发展成为湖州中心城市以度假休闲为主的重要功能区和长江三角洲及环太湖旅游圈内的重要旅游基地。
太湖旅游度假区的邱城遗址,位于湖州城北9公里的白雀乡小梅口,它是春秋时吴国所修筑的三城之一。邱城依山而建,周长1.5公里。由于城址东南和西南分布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以叫“邱城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层距今约6020xx年,属马家浜文化;中层距今约5020xx年,属崧泽文化;上层距今约2520xx年左右。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湖旅游度假区里的纪念碑是“湖州军民治太湖纪念碑”。整个碑体象三张鼓满的风帆,帆高21米,三帆中间镶着一个大圆球。纪念碑标志着湖州军民坚持走建设、管理、开发一体化道路,同心同德迈向21世纪。碑基周围有四个台阶,表示从91年以来,湖州军民经过四次大会战,终于完成了治理太湖的工程。碑上有几个大字是由国务院委员陈浚生来湖州视察时题写的。
关于浙江农信团员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素有“东南佛国”之称。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今天在杭州仍能感受到。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灵隐景区。灵隐景区不仅有闻名全国的千年古刹灵隐寺,还有古代石窟艺术瑰宝飞来峰造像。这里名山名水、名人逸事、名泉名亭、名寺名佛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幽雅、秀丽、文化氛围浓郁的仙山佛国。(54秒)
请看这里写有“咫尺西天”的照壁。“咫”是我国周代计算长度的单位,约八寸,“咫尺”是距离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说,从这里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是佛国世界灵隐寺了。现在就请各位游客随我进入景区游览。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我们眼前这座海拔 168米奇秀的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所提到的飞来峰了。相传再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怪石,风景绝异,惊奇的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因此后人命此山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还有人说,飞来峰是从峨眉山飞来,并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这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其实飞来峰形成于地质史上的二叠纪时期,已有2亿年历史,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松软,易受水蚀和分化,长年累月就形成很多形状迥异的岩洞,大自然造就了“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的飞来峰。特别珍贵的是,在天然岩洞里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有338尊,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品不仅给奇峰秀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飞来峰成为我国石窟造像中的艺术宝库。
青林洞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叫“青林洞”。又称“老虎洞”,因洞口形似虎嘴。请大家抬头观看位于青林洞口上方的三尊大型佛像就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中最高的神;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龛佛像建于公元1282年,是元代作品中最早的一龛。
在华严三圣旁有3尊小佛像,人称“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这是飞来峰所有雕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中间那尊叫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件作品虽然已经风化,但仍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是相当工整、精湛的。
让我们再看那洞口右边的崖壁上,刻着是佛教故事《卢舍遮那佛会》浮雕,这是飞来峰中雕刻最为精湛的作品。石龛里,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文意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佛。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双臂上举,做说法状,左右两侧骑在狮、象之上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有四大天王和四菩萨像,再加上随身供养一共15尊。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都是北宋乾兴元年1020xx年的作品。这造像手法精炼、灵巧细致、富有装饰趣味。
洞内除了古代石刻外,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我们前方这块酷似石床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常在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了便在床上呼呼而睡。现在请大家沿左边小洞猫腰进去找一找,济公的“手印”。看!这巨大的手印就是济公为救被飞来峰压住的小孩,用力顶开倒塌的石块而留下的,下方还留下一顶济公常戴的宋代船型“帽子”。
请看这洞壁上还有雷公和凤凰浮雕,雷公肩生双翅,似在空中怒目俯视,在浓云急雨中布雷吐电,驱除妖魔,那嘴衔花朵引颈展翅的凤凰,则在风雨中飞翔,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北宋的作品,北宋期间雕塑的罗汉像多数面形方圆,表情呆板,服饰线条生硬,身躯高大。当然也有精品,等一下我们看到的大肚弥勒就会让你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理公塔、宝藏神大夜叉王、金刚手菩萨像、龙泓洞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理公塔”,这座“理公塔”是为了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的。据说,慧理圆寂后他的遗骨就存放在塔下,现在的塔是明代万历十八年重建的,塔为实心,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是佛像,古朴沧桑的理公塔见证了一个印度和尚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艰辛。
塔旁这两尊石刻都是为元代作品。左边这尊大腹便便、面带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全称“宝藏神大夜叉王”。它身上披挂着用鲜花串成的璎珞,戴着金银珠宝串成的项圈、脚镯,全身珠光宝气,右手执一颗大宝珠左手握着口吐串串珠宝的银鼠,右脚还踩着一只大海螺。据说他掌管天下无尽珠宝,据佛经上讲,只要按照上面的这种样式绘制刻出“宝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右下方这尊为金刚手菩萨。金刚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的形象应该是十分凶恶的,可这里我们看到的金刚手却头戴宝冠,右手举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一脸孩童的天真雅气,完全打破了密宗仪式。它是唐宋传统风格同藏、蒙民族艺术结合的一件艺术品。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这个洞叫龙泓洞。龙泓洞洞口右侧有一组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反映佛教历史题材的浮雕,长约6.6米,高1米。描述了《白马驮经》、《唐僧取经》以及《朱士行取经》的故事。唐三藏十分虔诚地双手合十,缓缓前进。这组浮雕说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于贞观三年从京都长安出发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拜见戒贤法师的故事。第二组是曹魏僧《朱士行取经》的故事。朱士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牵匹马,大步前进。第三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蔡谙等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遇到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请他们到北都洛阳传教。这些雕刻结构完善,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内地僧人到国外去,外国僧人到中国来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写实风格。
大肚弥勒:
各位游客,整个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前方对面崖壁间那尊袒腹露背,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了。它是整个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长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拥簇下,他“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尊雕刻于公元1020xx年宋代杰作已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性作品。佛经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释迦牟尼涅盘后再过56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能够来接班,被称为未来世佛。那么,前面这尊“大肚弥勒”是不是佛主的接班人呢?不是的,据佛经记述弥勒和释迦牟尼一样,是位印度僧人,身披袈裟,面容端正.如今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根据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凿刻的,因为他肚皮极大,又整天乐呵呵地背着布袋游街窜巷,济乐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总是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圆寂时口中念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重降人间救助众生,就有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大家知道大肚弥勒为什么如此开心吗?因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所以大家有缘相聚一游,人生烦事当一笑了之。
大家请看,那骑着青狮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他既有护国护法之任,也兼有财神之责,别名“施财天”,因而有“佛教财神”的称号。造像高2米,身披盔甲,脚蹬武靴,手持宝幢,形象威武,是古代武士的再现。这尊飞来峰造像是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点。根据龛内题记推断,极有可能是忽必烈的宠臣杨琏真伽雇工所刻。元代僧官杨琏真伽在任江南释教总统十余年间欺压百姓,强取民财,盗挖南宋皇陵,后被朝廷追究查办,但元世祖忽必烈将其赦免。他为了感谢元朝朝廷的恩典,祈求自己世寿延长,而组织人员在飞来峰刻下大批石雕造像。请看,在多闻天王像的左侧有三尊僧像,居中的和尚头披葛巾,圆脸宽鼻浓眉细眼的可能就是杨琏真伽像。
自到唐代我国佛雕艺术主要集中在北方,自晚唐以后趋向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五代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所在地,当时的国王宠信佛教,大规模的建造寺院。有据可查的就有200余所。石窟造像也盛极一时。飞来峰是浙江省内最大的一座摩崖造像群。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壑雷亭、冷泉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黛瓦丹柱的亭子称:壑雷亭。相传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十世孙赵与担任临安知府时所建,取名来自苏东坡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与壑雷亭相邻的便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亭由唐朝杭州刺史元兴所建。最初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冲毁,明万历年间又在岸上重建,白居易曾说:“东南山水应唯杭州为最,杭州尤以灵隐为佳,而灵隐又以冷泉亭为首”。一直以来冷泉亭以“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一直是人们流连聚会休憩赏景的地方。亭内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唐代白居易书“冷泉”二字,200多年后,宋代苏轼又补了一个“亭”字,二公书法风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迹能同处一匾,堪称古今一绝。但这块亭匾早在明朝时就已经不见了,现在我们所见匾额上“冷泉亭”三字为郭华若将军所书。
浙江农信团员心得体会报告 浙江农信培训心得体会(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