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报告 参观文化长廊有感(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报告一
古朴沧桑,暗香缭绕,这是传统的呼唤。
天堑通途,礼炮声声,这是时代的呐喊。
而今的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文汇的路口,目睹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一次次撞碰,我们禁不住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包含着"传"和"统"两方面的内容,传,即传承文化,要去继承祖先们的高尚品德与智慧,"统",即统一文化,要求将古代与新时候的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时代文明。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请大家试想:那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为何会举世瞩目?那首尽显宋词雅韵的《青花瓷》为何会令人如痴如醉?那借用了《逍遥游》和众多中国古典神话的影片《大鱼海棠》又为何会广受好评?我想,正是因为它们对新技术的应用使人耳目一新,而它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又令人倍感亲切,是它们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是它们赋予了传统文化崭新的内涵和定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要想传统文化真正被传承,宏扬和统一就要将其放入大的时代背景中,使之具有时代特色。
当今,世界文化正不断趋向融合,统一,在文化世界的浪潮中,要想建立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中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更高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继承着璀灿绚烂的华夏文明,从尧舜的禅让到曾于的任重而道远,从唐诗的绮丽到宋词的飘逸,在近代的昏暗里,"民族魂"那利剑般的目光如闪电刺破黑暗,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如同惊天的春雷!这是怎样睿智的思想情怀!这是怎样辉煌的文化圣殿!这又是怎样大的胸襟与气魄!在这样的中华里,你又怎能不骄傲,不自豪呢?这样的中华,又怎能不走向世界,怎能不引领时代文化呢?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时代意味着机遇,新的时代意味着挑战,新的时代更意味着一条未知的路,然而我坚信: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我们终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包容的气度、更渊博的深度去传承文化,统一文化,弘扬文化,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华!
主题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报告二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
“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
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
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
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
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
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
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
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报告 参观文化长廊有感(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