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童年老师趣事心得体会报告(四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童年老师趣事心得体会报告一
这趟回乡下已距离上次一年多了。在车上,心里忐忑地想着:时隔这么久,乡下伙伴的面孔已经模糊了,见了面该怎么打招呼呀?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问别人。
“哒哒哒哒”车停在路口,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母亲就把我拉下了车。“通帅哥,这边!”我被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吸引,望向对面。一个稍微比我矮的小男孩向我招手,他是谁?我想不起起来,耳朵有些发烫了。
小男孩跑过来,拉着我说:“哥,你好久没有回来了,这次打算住多久呀?你还记得我是谁吗?”他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羞愧地低下头,张开嘴却说猜不出话。小男孩却善解人意地说:“哥,没关系,你在城里住得久了,不记得我是正常的,你先回家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再找你玩。”我低低地应了一声。
第二天,太阳收敛了他的光芒,夏风耐不住性子到处吹拂。小男孩果然来找我玩了。我们来到池塘边,这里长满了野草。男孩提议说:“哥,我们抓鱼,好不好?”我兴致勃勃地说:“好呀,不知道这么久了,我的技术还在不在,还能不能抓到泥鳅!”
我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往池塘旁边丢,用力的张望,看看溅起的水花里面有没有泥鳅。没有,我转身想再捡一块石头,男孩已将石头递到我手边。
这样扔了几次,男孩大喊:“哥,我看见泥鳅了,在那边!”我赶紧扑了过去,双手夹住它。可这家伙拼命的钻动,一不留神,它竟半个身子钻进泥土里了。我用力拉扯住它,终于这个家伙被我揪出来了。男孩高兴地说:“哥你还和从前一样,这么厉害!”
往事渐渐浮出我的脑海:一年多前,还是这么池塘,还是我和男孩,还是这么幼稚的抓鱼原来是他!
夜晚,蝉不停的唱歌。屋外乘凉的我渐渐闭上眼睛,只听到身边的男孩模模糊糊地说:“哥,你明年还会回来吗?”我睁开眼睛看着他,说:“会的。不用等明年暑假,只要一有空,我就回来和你玩。”男孩笑了,慢慢合上了眼睛。几只萤火虫在草丛中飞来飞去,也渐渐隐入草丛中。
炎炎酷暑,我在乡下度过了美好的暑假,找到了我的童年。
主题童年老师趣事心得体会报告二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
主题童年老师趣事心得体会报告(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