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席慕蓉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欢迎大家阅读。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摘要:李清照与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的相同之处是热爱家国、怀念故土;活泼天真、情窦初开;直率真诚、敢于示爱。两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有不同点:李清照笔下的女子满含忧愁之情,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席慕蓉所展现出的是温柔谦卑、心地纯净、美好浪漫、温婉多情的女子。关键词:李清照席慕蓉抒情女主人公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