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文天祥所说引导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大家一定就想到文天祥了,但是这句诗最早真的是文天祥所做的?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想起他面对蒙古人的威逼利诱,在生死面前作出的震撼千古的回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码,稍早一些的《峄山书怀》诗中,就有该句。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观”之誉。历代文人多有吟咏。田振铎、刘玉平等人所编的《峄山新志》(济宁新闻出版局,1993年)中,收录耶律楚材《峄山书怀》诗二首,其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望极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丝。贤愚千载知谁是?唯有流水自来去。忽闻邹峄仙境妙,踏破铁鞋走天奇。”耶律楚材,我国古代着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过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耶律楚材,家世复杂,其八世祖为辽丹东王,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于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着,且精通佛理,似乎并不畏惧死亡,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他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驾崩,第二年,乃马真后称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文天祥九死一生:斥责降将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耶律楚材,家世复杂,其八世祖为辽丹东王,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于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着,且精通佛理,似乎并不畏惧死亡,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他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驾崩,第二年,乃马真后称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文天祥九死一生:斥责降将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镇江逃脱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真州被疑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大势已去。扬州过客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