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论文外国文学史论文1500(7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关于外国文学史论文(推荐)一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习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关于外国文学史论文(推荐)二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外国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外国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外国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外国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4、崇尚自由的外国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