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理课件引导语: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探究区位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区的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丰富的课本素材和自我生活体验,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独特性;联系家乡实际,探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填空(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3.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A.(1)(2)B.(3)(4)C.(3)(4)(5)D.(1)(4)(5)4.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5.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分别是()A.甜菜、水稻B.甘蔗、水稻C.甘蔗、小麦D.甜菜、小麦7.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的城市是()A.广州B.深圳C.珠海D.佛山8.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9.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的工业基地的性质是()